他先是介绍了竹笋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大人们附和几句,知道现在是打广告的时间。
孩子们显然对这个不感兴趣,只有郁云时认真听了。
郁云时还拿出手机上网查了查。
陈枝知小声问郁云时:“你在查什么呀?”
郁云时:“我在查竹荪适不适合小孩吃。”
陈枝知:“适合吗?”
郁云时看完了,得出结论:“三岁以上的小孩才能吃,不能多吃。”
郁云时想到了什么,抬起头对郁斯舟说:“我们回去的时候可以带一点给业海和关山。”给业海带了就是给小笙带了。
“也可以给江来带点。”
郁斯舟没有意见。
【关山!】
【关山来了!】
【关山虽迟但到。】
【虽然关山没有在这个节目里正式露过面,但是他活在郁云时的嘴里啊。】
【不瞒你们说,我认为这个节目现在一个看点,就是等郁云时说关山这个名字的时候。】
【郁云时喊关山的合辑时长又增加了。】
现场的人听到关山和业海名字,表情各异,但都能看得出来,他们在憋笑。
以前不知道还好。现在知道了以后,根本忍不住一点!
陈相卿怕自己笑出声,他靠和老板搭话转移注意力。
陈相卿:“你们这里的人都还挺有商业头脑的。隔壁山头搞了个养鸡场,你这里又做了个竹荪养殖基地。”
竹荪老板之前都在背稿子,现在听到陈相卿这么说,他放开了点,总算能说点想说的话了。
竹荪老板:“害,你们不知道,其实那家伙算是模仿我的。”
“我以前主要就是卖冬笋,后来才种上这竹荪。”
“我竹荪也搞了快三年了,养鸡的去年才开始。”
“他开之前还来我这里参观过呢。”
郁斯舟奇怪:“他养鸡和你种笋种蘑菇有什么关系?”
竹荪老板:“学习一下管理模式和销售模式。”
“他总不能还跟我做一样的,来抢我的生意吧?”
竹荪老板顿了顿,说道:“而且我生意也没好到还能让他再来分一杯羹的程度。”
要是他卖的好,也就不用联系节目组了。
竹荪老板打开了话匣,侃侃而谈:“还有一个,是在我们这儿,也就搞搞这些养殖,还算有个出路。”
“这山上住的,现在哪还有年轻人,都是村里留守的老人。”
“回来的当然都是想要搞点创业的,不然只能混吃等死了。”
竹荪老板这是实在话。
现在一般农村里都只有留守儿童和留守的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普通人纯靠种地,别说组建家庭了,养活自己就已经相当困难了。
更别提这样的山里。
竹荪老板感慨:“好在这两年山货变稀罕抢手了。买的人多,我们还有机会在山里自己给自己找个工作。要不然还真过不下去。”
郁云时好奇:“山货?”
竹荪老板:“对,就是山里自己长出来的,什么野蘑菇、野果子,还有我们的笋子。”
“就是这些东西产量低,采摘也很困难。”
“运输现在倒还好,快递能发得出去。主要是产量的问题。”
“我们这里的山,每一个都是有主的,到了季节,主人就上山野采。”
“年轻人挺少做这个的,基本上都是老人采了补贴家用的。”
“我们店里卖的最好的就是野生的蘑菇,还有的一般般,我也是因为这个才想到种植竹荪的。”
“反正我也是顺带,帮着他们一起卖,他们一年靠这个赚个两千、三千的,也能活。”
竹荪老板挠了挠头:“就是上山有点太危险了,五六十的还能上山,七八十的现在就有点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