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2 / 3)

在于没有欲望和杂念的干扰,能量的消耗已降到最低限度。”

林森森摇头轻叹:“要做到没有欲望和杂念的干扰谈何容易?”

法师面色祥和,微笑指点:“世人总是为这样那样的事情所扰,比如童年受的苦楚,读书时的穷困,因家境不好而受到的冷遇,还有婚姻的挫折,以及亲戚、朋友如何如何对不起自己等等等等,数不胜数。如果终日为这些事情耿耿于怀,始终不开心,常年处于负面阴暗的心态中,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这样活着真是痛苦啊!

其实,有的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有的事情则要尽快淡忘,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净。哪些事该被淡忘?应淡忘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应淡忘名利的得失;应淡忘岁月的伤痕;应淡忘流言蜚语;应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应淡忘陈腐过时的观念;应淡忘冷遇和种种烦恼。这样心理才能摆脱往事的阴影,保持随缘常乐的状态。否则,如纠缠于昔日的痛苦中,久而久之,必会损坏身心健康,导致疾病。

如能淡化烦恼,少生烦恼,心境平和愉悦,久而久之,则能不为烦恼所动,犹如中流砥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有了这份修养和快乐,就是人生的成功。谁不愿拥有一个不为烦恼所动的快乐人生呢?

对错怪或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仇恨、烦恼所蒙蔽,怒火中烧、烦恼怨恨,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即使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欢乐与友爱的生活。回想我们所恨的人的一些优点,念及他的本质善良及曾作过的好事,而对他拙劣的一面视而不见,如此怒气可能会缓和下来,烦恼会烟消云散,心中会充满慈悲。

人生短暂,何必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呢?何必要自己伤害自己呢?对我们最有害的是怀恨、不满和烦恼,如果把怀恨、不满和烦恼融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愈。我们一定要将过去网开一面,宽恕所有的人;而宽恕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是真正、彻底地爱护自己。要知道,最有力量的是宽恕,是慈悲;最有力量的是“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我们当下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淡忘不快,可以消解烦恼,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友爱。

那么,什么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呢?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谓: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人有恩不可不忘。为何要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因为要随缘报恩。猫、狗之类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乎?不知报恩如何作人?故佛家提倡上报四重恩:祖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

那么,为何又要淡忘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呢?因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意味着时刻期待别人的回报,其心态迹近放高利贷者。一旦对方不报答,或报答得不够,势必恨从心起,大骂其“白眼儿狼”、没良心。于是,烦恼丛生,反目为仇,善缘竟成恶缘。这可真是划不来!所以应虽行布施而不求回报,作而不执,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度过烦恼的激流,到达无忧、安乐的彼岸。彼岸何在?就在慈悲与智慧的“当下”!”

法师说话时善于察言观色,每说一段便会停顿一下。待林森森思索片刻,目中浮现了然,才又继续往下道来。“施主若对婚姻恋爱缺乏信心,那更是不必。如果抛不开欲望情感的困扰,不如索性勇敢大方的接受你爱同时也爱你之人。知己知彼,善体他心,勤观无我,超越低级的肉欲和自私的占有欲,怀慈悲、平等心,常为对方着想,尊重、关心对方,可使恋爱易于成功,夫妻关系易于和谐。施主回去之后不妨再好好想想贫僧所说之言,相信以施主的悟性定能很快参透,摆脱烦恼。”

佛门净地不便久扰,林森森施礼谢过,与陆峻晖一起告辞离开。路上,陆峻晖凝视着心情似乎不错的林森森问:“有没有收获?”

林森森点头微笑:“当然有啊,可能是出于对佛门的敬仰,法师的一席话让我的心境豁然开朗,很多从前想不透的事情都释然了,就像甩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感觉一身松。”

陆峻晖也感同身受的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