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1 / 2)

林蕴霏却对他说:“江大人是难得的直臣,万马齐喑的朝堂正需要你这般倾心为民之人,便是摒弃一己之私,我也该出手相帮。”

也不知她的哪一个词打动了对方,江瑾淞最终接受道“多谢”。

翌日早朝时,户部员外郎江瑾淞在金銮殿上越级上书,提出关于徭役赋税的新法。

新法之要旨极为大胆,引得群臣纷纷交耳相商。

赞同者有之,反驳者有之,身处风口浪尖的江瑾淞与上首端坐的帝王却如出一辙地镇定,仿佛局外人。

待到群臣先后将意见说了个遍,殿内四处飞溅的唾沫落地不见,文惠帝方才幽幽道:“此事争议颇多,又关乎大昭国本,不能马虎相待。容朕回去思虑后,再择时机细说。”

窥见他模糊不清的态度,群臣识相地止住口舌。

然而在退朝后,江瑾淞被文惠帝传旨留下。二人在殿内足足聊了一个时辰,江瑾淞神色沉沉地离开。

除了文惠帝,便只有江瑾淞知晓内情。

果如林蕴霏猜想的那般,文惠帝于私下告诉江瑾淞变法是件如何也急不得的事。

他的想法虽好,但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

将沉痾牵扯出来的代价不可估量,文惠帝无奈地叹息,说,或许眼前的太平皆要被颠覆摧毁。

争权夺利逃不过血光,避不了动乱,而这两者最终迫害的总是百姓。

江瑾淞垂眸看着文惠帝脚边冒着丝丝寒气的冰桶,感觉自己应在寒冬腊月,否则为何思绪似被冻结。

之后的事便如同梦一般,江瑾淞记不得他是如何起身,又是如何走出殿门。

他头脑茫然地回到户部,顶着同僚充满探究的目光坐在案牍前,惊觉看不懂簿册上的墨字。

即便对今日的结果早有预料,可事到临头,江瑾淞心底还是感到一股莫大的悲哀。

第95章 眼下的和睦里正酝酿着足以搅动乾坤的灾祸。

空坐至亥时, 江瑾淞才从今日之事中回过神来。

案上的簿册一页都未得翻动,提醒着他荒废了一个下午。

江瑾淞将簿册合上归回原位,同时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屋内仅剩下他一人, 是以唯独留着一盏即将殆尽的烛火。

他吹灭烛火,拉开门, 无有想到会迎头撞上李沉。

已然在户部待了近三个月,饶是江瑾淞不关心党派之争, 也从他人口中听说李沉是三皇子林彦的人。

人各有志,江瑾淞不会因此将他视为仇敌。

林蕴霏倒是有嘱咐他留心盯着李沉, 但他作为直属于李沉的下级, 至今并未抓到过李沉的把柄。

对方性格不错,对待同僚与下属时, 通常都带着平易近人的笑脸。

私下里似还不时攒局邀请众人去岳彩楼内饮酒娱戏, 潇洒佻达, 不拘小节。

江瑾淞从未参加过诸如此类的聚首, 故而他了解李沉还是处理公务上。

对方处事保守, 却不曾出现过纰漏, 算得上靠谱。

也不知是否为江瑾淞的错觉,抑或是李沉确乎得了林彦的吩咐,他总觉得对方似乎格外关注自己。

“李大人。”因为不清楚对方的意图,江瑾淞不留话口。

李沉扫过他的脸色,说:“小江大人缘何又这般晚归,近来云州旱灾得以消停, 户部上下也能跟着喘口气了。我们户部少有清闲的日子,小江大人该珍惜呐。”

江瑾淞平日里便一直都是最晚离开的人, 李沉抛出的此问着实有些刻意,他于是不答反问:“李大人不也还没走吗?”

对方好像被他的话问住了, 一时失语。

但男人背对着月光,江瑾淞不太能看清人的神色。

“索性我也不同你扯那些虚话 ,”李沉更靠近他了些,沉声问,“今日早朝你不是被今上留下了嘛,他怎么看你提出的新法?”

对方果然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