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她下意识喃喃,“一个断面处纹理更加粗粝,另一个断面则带着微微的油润。”
她将药材凑近鼻尖,闭眼轻嗅,眼睛微微发亮,快去在纸上记下区别和药材名称。
老教授踱步到她身后,浑浊的眼睛微微眯起。
当洛星禾准确写出十组药材各自的差异时,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用烟杆敲了敲她的桌面:“丫头,过来。”
在全班惊讶的目光中,她跟着教授走出考场。
“你这孩子有老中医的魂。”老人哼了一声,眼底却是复杂又浓烈的情绪,“现在的学生,就知道用机器检测成分,连药材都认不全!我本以为有人能区分出三四种便全是有天赋,如今看来……”
“你写的没有问题,不必继续待在考场了,去休息吧。”
她看着教授眼底的欣赏,眼眶微微发热,曾经在江家,她背再多药方都只换来一句“家庭主妇懂什么”;而现在,她的天赋第一次被人这样珍而重之地认可。
第十六章
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一颗种子长成大树。
洛星禾站在研究室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药圃,阳光透过玻璃在她手中的期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短短三年过去,她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着,期间更是在不同期刊上发表了数篇有建设性的论文。
“看这个。”陈渊珩推门而入,将一份文件放在她面前,眉眼里都透着愉悦,“临床批文下来了,我们的应急制剂可以进入最后试验阶段了。”
她翻开文件,指尖轻轻抚过那个鲜红的印章,三年前那个在实验室里手足无措的自己,如今竟真的将母亲残缺的药方变成了能造福更多人的制剂。
“师兄,谢谢你。”她抬头,对上陈渊珩温和的目光。
这三年来,从药材鉴别到论文撰写,从实验设计到临床申请,他始终站在她身边,坚定不移地陪伴着她。
陈渊珩轻轻摇头:“是你自己的努力。”
他顿了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保温盒,“先吃饭,下午还要去药厂。”
保温盒里是她喜欢的清炒时蔬和山药排骨汤,至于那些可能会让她过敏的东西从不会出现在她的眼前,因为三年前聚餐时她随口提过一句对羊肉过敏,陈渊珩就再没让她在饭桌上见到过这类食物。
从进修班毕业后,她加入了陈教授的研究所,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实。
这天傍晚,洛星禾正在整理临床数据,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星禾!”电话那头传来陈教授爽朗的笑声,“猜猜是谁推荐你去国际中医药论坛做主题演讲?”
她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发紧。
三年前,她连在小组讨论中发言都会紧张;而现在,居然要站在国际论坛的讲台上。
“别担心。”陈渊珩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安抚性地拍了拍她的后背,“数据我都复核过了,很扎实。”
她回头看他,发现他手里拿着她之前准备的演讲提纲,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批注。
"师兄连这个都准备好了?"
陈渊珩轻咳一声,耳尖微红:“顺手而已。”
比赛前夕,洛星禾去到了埋葬母亲的墓园。
她将一束白菊放在母亲的墓碑前,轻轻擦拭着上面的灰尘。
“妈,我做到了。”她压低声音,强忍哽咽,“您留下的方子,现在真的能帮到很多人了。”
微风拂过,带来远处药圃的清香。
她想起小时候,爷爷总是一边捣药一边教她认药材,母亲则在一旁温柔地看着。
那时母亲和她说:“星禾,医者仁心,药不分贵贱,能治病的就是好药。”
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陈渊珩站在三步之外,手里捧着另一束白菊,安静地等她说完话。
这三年来,每次她来看母亲,他都会这样保持距离地守着,既给她独处的空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