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回自己的家,临走的时候,张桂花还甜甜的叫了一声:“娘,那我先回我们那院了。”
“嗯。”张桂花的改变,让邢氏一家人都很开心。
因为是冬天,花花见茶壶里并没有了开水,就去灶房内烧水。
乔青跟着邢氏回到了内屋去,从怀里取出了十文钱递给了邢氏:“娘,今天大嫂也辛苦了,这点钱一会给大嫂送过去。”
就算是一家人,乔青也不想劳烦别人,这点钱也是张桂花应得的。
邢氏知道自家的这个大媳妇好沾小便宜,还是回绝了这些钱,说道:“娘房间里有钱,给你大嫂钱,我来出。”
李来福整个冬天都外出干活,家里还是有点闲钱的,况且秋季的粮食钱,邢氏还攒着呢。
“娘,您就拿上吧,这些钱都是卖土豆的钱,我又吃不着什么。”在镇上卖土豆、蘑菇的那些钱,邢氏不愿意收着,便是乔青一直自己拿着。
“嗯。那就给你大嫂一些。”
“娘,出来洗洗手,二嫂子,出来喝点水。”花花在灶房内喊着:“我去叫大嫂也来喝点水。”
冬日虽然冷,可是乔青的心里却是暖暖的,极其的舒服。
接下来的日子里,遇上哪里有集市。乔青跟邢氏两个人就炸薯条,第二日就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做就是整天,中午吃饭也不舍得在集市上,都是花花回家做了饭带到集市上,给几个人吃的。
张桂花的大嗓门买卖喊叫,花花、冬冬两个人年纪小,也跟着自家嫂子喊,后来邢氏也不顾不好意思,只要有人都大声喊叫。
人人都说,这李家的日子过来越来越好的,只要一提起李家,不是再说李家丧了二子,留个年轻的寡妇乔青。只要提起李家,人人都羡慕夸赞。
家里人都忍让,那个泼辣恶心的奶奶杨李氏再也没有闹过一次。
十来八村的集市,他们都跑着去,几乎每天都有集市,若是没有了土豆和红薯,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便在村子里收集买红薯,之后拿到家里来做。
有人眼馋李家这东西还能卖钱,都来李家看看是怎么做的。
只是乔青却说,这学问不外传,想要赚钱的话,取一定的红薯、油,我们帮你做,收取少量的文钱,你们拿出去卖。
乡亲们都说这李家恶毒,可是依然阻止不了人家去赶集。
邢氏觉得乔青这样做,有些过分,毕竟是一个村里人,乔青便说:“我们家没有大本领,就这点窍门能赚点钱,娘,您别说媳妇太自私。”
张桂花也赞同,谁要是再来学,谁要是再编排李家的难听话,她就在村子里大骂,遇上难缠的,张桂花更是想动手打人了。
都是乡里邻居的,都深知张桂花的为人,又都知道李来福一家人对人如何,有人也能体谅人家生活艰辛,这点小生意赚不得多少钱,便也不想着法儿来探人家的本事学,村里人倒是觉得这东西好吃,都来乔青家卖回去吃。
一些人不想来买,就带了东西让邢氏给他们做着吃。
这些天,乔青不光光是做薯条儿,把这东西变着法儿的做,大圆团子,小圆团子,甜的咸的,只是不管怎么做,总是现做现卖,次日出摊,就在前一日的晚上做。
这有有一天,正好赶上还是在小梅庄集市出摊,到晌午的时候,天渐渐的下起了雪。从一腥点儿的雪绒花到大片大片,邢氏惦记着家里早上洗的衣裳还在院子里摆着,催着赶快回家,只是那薯条还有半簸箕。
最后几个人商量,冬冬、花花、邢氏三个人回家,剩下乔青跟张桂花两个人将剩下的薯条卖完。
集市上的人都匆匆忙忙的回家,乔青搓着手,喊道:“大叔大婶,就剩下这一点薯条儿,回家带给孩子们吃吧。、”
有人打趣道:“娘子快回家吧,一会就冻成雪人了。”
几乎都认得了乔青,更有人跟乔青打趣开玩笑的,有的人也念着一个寡妇家的可怜巴儿,就买了一斤半斤的。
张桂花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