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1 / 4)

工匠自是不服庭芳,好在是边疆,干活的人要么是退下来的军人,要么是军人相关。对于执行命令这一条儿,比京里那些作坊的匠人好多了。加之长期在作坊混的徐景昌帮忙,总算把场子镇住。折腾了五六天,才挑出现有材料里最好的一种。

与此同时,城墙边的脚架与滑轮组搭建完毕,水边的水力驱动的大型搅拌器也做好了。别小瞧水力驱动,当年蒸汽机的发明都是为了弥补无法利用水力的地方,直到二十一世纪,水力都没做到被完全替代,最经典的例子便是三峡水坝。大同原先就架了水坝利用水力舂米,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总是最省成本的方式。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土水泥还没用于城墙,路倒是先通了。西北风刮的凌冽,土水泥干的极快。打通了河边到城墙的水泥路,运送物资的路上就尽可能的减少了意外,大伙儿从原先的旧路上转移到新路上后,才发现确实好用,渐渐对庭芳的命令没那么抵制了。劳动人民都是实在的,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只要真有用,他们就服。

从原料到运输到生产,一系列流程全部计算出来,随机工作计划表自然而然就生成了。责任到小组,小组到个人。

等全套预备都做好了,城墙大业即刻开工。不是没有人嗤笑庭芳等人的忙碌。传统方式建立城墙的,有了滑轮与脚手架的帮助,速度快了一倍不止,都修了好一段了,庭芳他们还没动静。无数人在赵总兵面前告她的黑状,说她胡闹。赵总兵倒是没搭理,毕竟庭芳是工部郎中的女儿,而工部郎中叶俊文正是亲自带着圣旨来边疆修墙的。赵总兵再不待见文官,也不能跟二愣子一样在别人没有干扰自己的时候动手打压。叶郎中固然是个棒槌,但他老子可真不好惹。他只管住徐景昌别一门心思胡闹就行。

可是当纯流水线的生产卜一投入,整个大同就惊呆了!

所谓工业文明,并不是有几个工厂就算进入工业时代了。大清国晚期洋务运动,不知建立了多少工厂。英法殖民地更是遍地产线。但他们没有一个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必须是在工业上形成系统,流水线只是开始。农业文明的人,最多把某一个环节拆分成几个人合作,但不会像庭芳一样把整个制作流程细分成一整个工序。最开始固然是慢的,但简单的生产,工人只需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他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不是说农业时代的人不聪明,有句话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农业国不需要流水线,所以没有。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先进的思维模式在某种特定的时刻会起到极其凶悍的作用,譬如修城墙。

每个人责任明确,庭芳骑着马在大同城内狂奔。她死死盯着每一个生产环节,随时对有限的人手进行调度。尽可能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譬如有些人手巧,就去卷钢丝;有些人力气大,就去搬石头;有些人耐力好,就去水泥路上搞水泥钢筋接力。庭芳与徐景昌二人,甚至在纤夫的灵感下,硬搞出一套类似轨道火车的半人力半水力的运输线。大大解放了运输的人力成本,使得腾出更多的人去生产原料。工厂的规模逐渐增大,城墙自然也是越来越快。

太强大了!赵总兵虽然没空去盯着细节,但总览全局的他肯定是要收到各方回报的。从众人告黑状,到五体投地,只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而城墙则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成型。赵总兵站在城墙下,遥望着传统修建方式的那一头,陷入了沉思。

待所有的工作都上了轨道以后,已是十月底。北风呼啸而过,大同城内一片肃杀。即便没有奸细在蒙古,大伙儿都知道,蒙古人要来了。草场枯萎的冬天,原始的游牧民族除了贸易或抢劫,没有第三条生存下去的方法。其实蒙古的百姓也并不是很想打仗,可两个国家如此,没法子贸易,也就只好抢了。有了这一层顾虑,产线上的人根本不用庭芳催促。赵总兵虽然怀疑庭芳的方式修建的城墙不牢靠,可看看速度,也就闭嘴了。哪怕是土墙,也好过什么都没有,不是么?

然而赵总兵看着消耗的库存,终于忍不住把庭芳叫到跟前:“小四,你的法子甚好,只是钢铁用量实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