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干完活了,又到中午做饭时间了,然后晚饭。
一天根本停不下来。
还得看着弟妹,让他们不要乱跑。
别的兄弟姐妹都在玩,只有她一个人在干活,空闲了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
这年头家家户户的衣服,都是穿了又穿,补了又补。
特别是孩子的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就这么,小的一直捡大的旧衣服穿,这很正常。
但轮到原主,连大姐二哥的旧衣服也轮不上她。
她得捡别人家,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穿。
哥姐好点的衣服,都留给弟妹,坏的才给她。
弟弟妹妹穿完的也不扔,缝补缝补做成袜子,或改成小背心给原主。
一年到头,不说年年有新衣服穿,但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不是捡别人的新衣服。
只有原主,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
就连吃饭,家里好不容易开一次荤。
原主的筷子刚伸进碗里,胡芬芳就拿眼神瞪她。
没吃饱,想起身添点饭。
亲妈就阴阳怪气来一句。
“吃吃吃,吃死你们这群饿死鬼,都不知道家里快揭不开锅了。”
久而久之,原主越来越内向,沉默寡言也不爱说话了。
在家干最多的活,吃最少的饭,家里人也习惯性,忽视了她的存在。
直到二哥毕业几个月,还没找到工作,新一轮的知识青年下农村,也是轮到他们家了。
二哥是长子,又是心肝肝,家里自然不会让他去,但总得有人去。
大姐有工作,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不会让她去。
弟妹年龄还小,也不可能是他们。
那谁去?只能是原主了。
胡芬芳主动给原主报了名,下乡补贴给了50块,但送原主走的时候,胡芬芳只给了10块钱。
还让原主在乡下多干活,城里粮食紧,有多余的就寄回来给家里。
“三妮啊,你就放心去,妈不会忘了你的,你二哥也会记得你的好。”
“将来妈给你找个好人家,你就去乡下受几年苦,等过几年我就退下来,把工作让给你,接你回来。”
“你别忘了给家里寄信,勤快点赚工分,寄点粮食回来。”
原主只是默默点头。
她不知道胡芬芳是敷衍她吗?
她知道,但她能怎么办?
这件事从头到尾,也没人问过她的意见。
她永远都是被忽视,最不重要,最先被放弃的那个人。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这么对她,长大了也还是不懂。
只是一颗心,疼着疼着也就麻木了。
无所谓了,逃离了这个家也好。
厄运专挑苦命人,原主觉得下乡了也没什么不好。
她却不知,这改变了她的一生。
第144章 年代文里的好闺女2
原主下乡以后,日子也并没有如她所愿,好过起来。
干农活下地,远比她以前在家干家务还要累。
原主本来就营养不良,长得瘦不拉几的,她虽然勤快,但体力跟不上,一天也就能赚7个工分。
7个工分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在农村妇女个个能顶半边天面前,肯定是不够看的。
但在女知青里面算还行,不说有剩余,但吃饱还是没问题的。
原主也不是个真傻子。
胡芬芳一直写信让她寄粮食回去,她只说自己都吃不饱,让胡芬芳寄钱。
胡芬芳就只好作罢。
也是可笑,只给了10块钱下乡,胡芬芳难道不知道,原主下乡处境有多艰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