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 / 3)

张氏一门为汉人,中原战乱,很多汉族才俊和大户避难入凉州。所以姑臧人文荟萃,经济繁盛,汉族文化占主流。

马车故碌碌驶进城门,我掀开帘子望外看。前凉第一代王张轨扩建姑臧,在原城之外增筑四个卫星城,所以姑臧比西域小国面积大了许多。熟悉的汉式建筑扑面而来,许久没看到过这样重檐歇山式房屋了。大街两侧商铺林立,城中心是鼓楼和钟楼,典型的汉人城市布局。

张氏虽然到后期也跟几乎所有十六国一样,宗室内乱不绝。但比起中原后赵时期的石勒石虎,还是好多了。所以凉州到了吕光手中时,未曾受到太大破坏,使他能迅速建立起政权。吕光这个人能成为十六国君主之一,运气成分占了很大因素。

吕氏后凉在公元401年投降了后秦,两年后,南凉王秃发傉檀进驻姑臧。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攻克姑臧,以姑臧为都直至公元439年北凉被北魏灭亡。北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

一只手扶上我的肩,回转身,他也在向外看。怔怔的眼神,似乎在沉思。我握住他的手,这里,就是我们要居住十七年的地方。这里,到了21世纪,已经完全找不到任何吕光时期的痕迹。这里,一千六百五十年后会建起一座鸠摩罗什寺,以纪念你十七年默默无闻的岁月。

第一部修改及上部出版通知

闭关一周,我一直在忙于修改第一部。自己回头去看,也发现好多地方惨不忍睹,语言小白无味,这样的文,当初是怎么拿出来见人的,笑……

所以,痛定思痛,决定大刀阔斧地改,一有时间便满脑子想如何改。改到现在,才改了一半。感叹一声,修改比写文难多了。主要是有几个地方几乎是推倒重来,全部重写了。

现在总结一下改动的地方:

1.我以前想当然地用英文的发音方法读“Kumarajiva”,然后翻译成“库玛拉吉法”。看了STATUTU的评论后才知道自己翻错了。

“我觉得流传下来梵文名的中文翻译应该是翻译者根据当时的梵文发音来译的,而不是根据今天广泛使用的英语发音规则。鸠摩罗什和玄臧的时代大不列颠还没崛起吧,我们不能期待他们根据我们现在熟悉的英语发音规则来翻译。既然是梵文翻译当然是忠实记录它的发音。比如shiva就被按梵文发音译成湿婆(shibo)。按照“v”发“b”,“a”发“o”(不是“欧”,而是“窝”,就是英语音标里那个左边有个缺口的o)的规则, shiva翻作湿婆,jiva翻作耆婆,Kumarajiva翻作鸠摩罗什(u发幽音,而不是乌,a发窝音,v发b音)倒也不算离谱。至少文中这几个例子的中译名应是根据梵文发音译来的,而且音还算译得贴切。”

所以,我把艾晴不知道罗什之前,叫他“库玛拉吉法”重新翻译成“丘莫若吉波”

2.艾晴花痴小白的地方几乎全部删掉了。第一部里,应该更多是亦师亦友的心灵交流

3.第五章几乎完全重写,光是这章就写了三天。自己觉得还算满意,希望大家能都回头看看,内容是艾晴与罗什互相鼓励为理想奋斗

4.对罗什的外貌描写也全部重写了,原来的真的文笔太烂。现在也不是100%满意,但总算进步些了。

5.将原来生硬的讲佛教知识的地方修改过了,该删的删。但绝对不是全部删除,而是用更顺畅的描述。

现在已经把第一部全部改完了,非常非常希望大家能回头看一看,给我多提意见。告诉我你们觉得哪里改的可以,哪里改的不好。不打分也没关系,关键是你们的感想。这篇文,要能上个台阶,不是我一个人的本事,而是所有提意见与建议的读者一起的努力。

这几天就听到很多朋友的建议,非常有帮助。对我修改的地方,评论有好有坏,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将原来的网络用语变得更书面化了。第一部在写的时候,的确用了不少网络语言的。所以大家看起来更轻松些。不过呢,我自己倒是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