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顾立征的话也的确有点古怪,他抿着嘴,在那种熟悉的打击感之下竟还有点不合时宜的好奇:王岫演《英漫》才十六岁,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还是顾立征的座上宾,如果说连比顾立征次了好几级的陈家,提供给陈子芝的成长环境都太单纯太优裕太顺遂,王岫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让顾立征毫不犹豫地说出“他的经历和内心足够复杂”,这样的话?

第16章 第16章 表演课很重要

大凡是明星,总要发展一个昂贵的爱好,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一个昂贵的爱好,能让人受用无穷,它既可结交同样身家的朋友,让有钱人在茫茫人海中互相辨认,也能让金钱显示出它的价值。

尤其是对明星来说,通过种种卓绝努力,身心付出,换来在剧组吃苦受罪的机会,最后生产出大烂片,被人口诛笔伐,赚来的窝囊费,倘若不花出去,岂不是全都没了意义?

但凡是明星,在没有进组的时候,总是喜欢花钱的,不是投资什么酒庄、高尔夫球场、连锁餐饮,就是在奢侈消费品上一掷千金,玩表、玩车、玩古董名画……

玩什么的都有,通过一顿饭几十万轻松赚来的钱,用更轻松的速度花出去,也给他们接洽下一份工作,带来了更直接的动力再不赚钱,就真的花完了,到时候负债累累,生活还怎么接续呢?

但对陈子芝来说,一切还是不太一样的,他不幸读过一些书,不至于被消费主义无形套牢,对于财富的增值就更加漫不经心。

陈家人自小生活在无微不至的关照下,对家族核心成员来说,金钱不过是一种被发明出来的流通物概念,仅仅用劳动来换取金钱,是效率最低的交换。陈家人用头脑和社会交换来的资源,比金钱要实用得多了,太多的金钱,不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好处,有时反而徒增累赘。

陈子芝没有和祖父母一样,随意为科研基金捐出数千万积蓄的高尚情操,但臭毛病倒是学了不少。他对财富的再投资没有丝毫兴趣,基本都是存在银行吃点利息,最多是投资些低风险债券,结果还侥幸逃过无数专门针对有钱人的骗局,财富积累速度快过那些热心投资的同行不少。

同时,也因为对这方面全无兴趣,长草期他的社交活动就更少不用和那些奇形怪状各怀鬼胎,前来拉投资的各种人吃饭,去结识这总那总的人脉。一旦顾立征忙起来,他不是去上表演课,就是宅在家中运动、打游戏。

后两者别无可叙之处,表演课也没什么好说的,陈子芝上完之后经常叩问内心:演技究竟能不能透过上课进步?

他认为不太能,至少在他身上效果有限。陈子芝这样天赋型的表演者往往一鸣惊人,随后就陷入瓶颈,因为他们的演技无法通过流水线培训提高。

为了排解这种花费大量时间做无用功的焦虑,他偶尔会发奋试图读几本专业书。陈子芝悲哀地发现,一旦步入社会,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将会断崖式下降,可来回不过三年时间,他花费了若干精力填入自己脑壳的专业名词和系统理论,全都不翼而飞,心理学哲学……学个屁啊!是谁想到把这两个垃圾学科叠加在一起的?

这不是垃圾和垃圾的简单叠加,是垃圾的平方,还要加上垃圾的头脑进行催化,简直是垃圾的立方,对,学心理学哲学的99.999%都是垃圾,全都是耗材。

这些有钱有闲的富N代垃圾头脑,来读这门学科唯一的意义就是贡献学费和捐款,为学院寻找那个万里挑一的天才起到经费上的作用。

垃圾!全是垃圾,他的所有同学都是垃圾!他本人更是垃圾中的垃圾!

学得气急败坏以至于迁怒他人的陈子芝,把教科书丢到垃圾桶之后,感到片刻自暴自弃的解脱,随后就陷入更深的空虚与焦虑之中,觉得自己越发自甘堕落。一个不爱学习却又生活在学霸家族的黑羊往往如此,他因而更加认真地去上表演课,随后又进入新一轮的挫败循环。

“我觉得不够深层。”他对老师说了两次,“不够,没有说服力,还是不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