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1 / 3)

崔敦沉声道:“若子竟只懂书画,我也不想勉强于他。毕竟,我博陵崔氏亦是名士辈出,怎么可能容不下他谈风弄月?只是,他明明有出将入相的才能却宁可浪费,子尚与子放偏偏又撑不起来,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郑夫人低声道:“若是他始终不愿,又当如何?”

“有位他看得上眼的舅兄,总也能互相帮着出谋划策罢。”崔敦长叹一声,“但凡世家,哪家不是起起伏伏?没有谁能始终屹立不倒。只要孙儿们争气,几十年后,崔氏宰相说不得便出在咱们家了。”

郑夫人跟着喟叹,垂目也不再多言。

到得巳时中左右,果然便有仆从通报说,太原王氏三房王七郎请见。崔敦也不着急,慢吞吞地晾干了头发,披着衣裳,趿着木屐,朝外院书房行去。他用来处置公务的书房不便待客,便另开辟了一处书房,专作藏书、待客之用。

他久久不至,崔渊却不能慢待未来舅兄,早便引着王珂来了那处书房。两人很是随意地在书架前翻看那些书卷的标签。标签上头写着每一卷书的内容,按郑国公魏征所分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十分清楚。他们皆是博览群书之人,自家藏书几乎都能倒背如流,看过标签,谈笑几句便也罢了。

外头立着的部曲突然粗声粗气地通报道:“郎主至。”

崔渊与王珂闻言,转身走到书房门边,恭敬地相候。若是单纯的主客,倒不必如此多礼。他们却心照不宣地遵从了世交子侄辈之礼,却是多了几分亲近之意。崔敦入内之时,不免又多看了两人几眼,抚须微微一笑:“不必多礼,都坐罢。”

待他在主位上坐下,崔渊与王珂才分别在他左右跽坐了。两人都穿着宽袍大袖,脊背挺直,风度翩然,优雅至极。崔敦却很是随意地盘腿趺坐着,嘲弄地看向目不斜视的崔渊,又端详了王珂一番,道:“我曾见过你阿爷,你们容貌看着确实很相像,性情却相差了许多。”朝中出身世家的大小职官,他皆记得很清楚。如王奇那般蹉跎的,也委实非常罕见。但一查是太原王氏,便又似是在情理之中了。打压太原王氏,远在先皇之时便已经开始了。五姓七家毕竟根深蒂固,也只能从最薄弱的一家开始动摇。更何况,太原王氏几房三代之中皆未出能者,亦是事实。

王珂浅淡一笑,回道:“让世父见笑了。”以他的晚辈身份,彼此又不熟悉,也不好接别的什么话。

崔渊却接道:“仔细一想,我们兄弟几个,与阿爷的性情也颇为不似。”尤其是他和崔滔,两人与各自阿爷的真实脾性都差得很远。

崔敦瞥了他一眼,道:“确实相差甚远。王家只有七郎一子,万事却都能交给他。我白白生了四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不顶用。”他见过各色各样的人,虽不能说一眼便能看透,但从言行举止之中也能瞧个八九不离十。这位王七郎,论资质比崔渊亦是不差,而论性情与抱负,却比崔渊强得太多了。

崔渊听惯了自家阿爷的指责,依然是脸不红气不喘。王珂也并没有流露出尴尬之色,泰然回道:“在其位谋其政。世父待两位世兄也太过严苛了些。”王家与崔家处于不同的境地,他于王家显得非常可靠,若换了崔家却未必能风生水起。这一点,他很有自知之明。不过,他愿意为崔澄、崔澹仗义执言,到了崔渊,他却是避而不言。

崔渊挑起眉,看了未来舅兄一眼。不知是否是他的错觉,这些时日,他这位舅兄似乎对他越发严苛了不少。连这种面子情上的话,也不肯替他说了。难不成婚事越是顺利,他的眼光便越是挑剔了?

崔敦将两人的神色看在眼中,呵呵大笑:“好一个‘在其位谋其政’,太原王氏久未出七郎这等令人眼前一亮的俊才了,想必明年省试上也会大放异彩罢。”

“天下俊杰汇聚京都,晚辈也只能尽力而为罢了。”王珂回道。

“是否状头倒不重要。”崔敦道,“重要的是,七郎想在何位、谋何政?”

“校书郎虽清贵,但难以做实事。”王珂应道,“晚辈想习实务,只求京县县尉、畿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