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拿给我,不怕丢吗?”

哪知道店家直接笑了,豪爽道:“这有什么,我看你身边的小娘子眼熟,想来也是熟客了,我家的饭食好吃,不至于为了一个碗碟,往后就不来吃了,要避着走。”

陈元娘由衷赞叹,“您真大气!”

待到出去以后,经由徐承儿解释,元娘才知晓这在汴京很常见。

不知道是不是商贸盛行的缘故,商人们既看重契书约定,也在这样的事情上很大方。尤其是那些正店,用的碗碟精美绝伦,价值不菲,且皆是整套烧制,这样昂贵的东西,只要脚店买过几次酒,就敢借给人家,数日后归还即可。

之后,徐承儿又领着元娘去家附近的何三脚店里买了点煎鱼、粉羹、旋炙猪皮肉,都是物美价廉的下酒菜,最是下饭,就是旋炙猪皮肉要贵点,得二十文一整块,其他都是十五文一份。

看徐承儿熟门熟路的样子,就知道平日里没少买,都是她阿翁爱吃的。当然,她也爱吃,所以才默默记下。

趁着买吃食的功夫,陈元娘也跟着熟悉了附近的街景,哪家铺子便宜,哪家铺子会偷偷缺斤两,这些可都是徐承儿作为土生土长的汴京人攒下的经验。如若不然,元娘怕是得吃不少亏才能摸清楚。

回到家里时,王婆婆已经蒸好了饭,是用竹桶放进新买的大铁锅里蒸的,蒸出来的米粒颗颗分明,吃起来口齿间流淌着竹香,也没有常见焖饭的黏腻。

除此之外,王婆婆还用芝麻油炒了一碗菘菜和一碗鲜笋。

笋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邻居婆婆送的,老两口去京郊的山上挖的,听说她们家三个儿子都战死了,儿媳改嫁,守着个孙子闭门过日子。那个孙子,当初元娘头一回来这买渴水的时候,似乎也在,就是没什么印象了。

总之,加上元娘买回来的这些菜,今日的饭食是难得的丰盛。

平日里不是去市井随意买点馉饳儿、胡饼之类的对付着吃,就是用陶锅放在泥炉上闷点菜和饭搅一块吃。

王婆婆手艺好,味道倒也不差,就是菜容易炖软,老人家吃着合宜,小孩子吃着就嫌烂没嚼劲了。

故而今日大家都吃得很尽心,哪怕是最稳重的陈括苍,吃饭的姿势动作不变,但速度却快了三分,元娘自不必提,她吃饭一向很快。

那么多菜,大家伙风卷云涌的都吃完了。

这里头最受喜爱的当属洗手蟹,虽然是生的,可腌料放得好,食材又新鲜,一点腥生味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