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3 / 4)

而不是时代中的文人。

文学很多时候都像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倒影。唐朝国力鼎盛,其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东亚、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万国来朝的盛景让当时的国人胸怀宽广,乐天向上。唐诗大多气象宏大,想象绚丽,即使忧国忧民之作亦可见其宽阔胸怀。反观宋朝,强敌环伺,边疆战事不断,而朝廷又重文轻武,国人虽则富足安乐,却时常忧心不已。因此宋诗显得有些“小”,更多的侧重于表达内心的思索与感受。所以说唐诗中的气象和风骨是宋人学不来的,这不是人的原因,而是时代使然。

诗词的更替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和人民思潮的变迁,而并非是因为文学体裁变成文人雅士的应酬。“诗庄词媚”,从结构上来看,诗句式对称,格式严谨,如北京故宫,恢宏大气,自有一种庄严之相;而词长短不一,韵律流转,如苏州园林,清新婉约,自有一种隽秀之态。当然诗也可以写得清新可喜,词也可以写得气势恢宏,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即使最婉转的诗亦不及词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流动深婉的神韵,最恢宏的词亦不及诗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象。这是体裁所决定了的。而为什么词会极盛于宋呢?因为词最符合那个时代的特性。宋代人民富足安乐,精神上却积弱不振,因此连诗也变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内心感悟的抒发和思索,没有了唐代的气魄与风骨。而词则于此时应运而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另一枝奇葩。

历数在各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古诗,再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和明清小说,中国的古典文学史就是一个从“雅”到“俗”的过程。语言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元曲取代宋词,是由于它更加通俗,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再到半白话和白话的古典小说,这个趋势也越发明显。显然,大时代下人民大众的喜好在文学体裁更替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时代思潮变更导致旧的文学体裁不再盛行。

可以说,老王在这里刚好说反了。是因为那些前代的文学体裁不受欢迎所以才沦落到成为文人们的应酬之物,而并非成为应酬之物才导致文学体裁的衰落。

十八

冯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阙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

醉花间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金杯,别离多,相会少。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韦应物

幽人寄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疏雨滴梧桐”只余残句。《全唐诗》卷六载:孟浩然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另唐《孟浩然集》序云:“浩然尝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韦应物(737-约790),京兆万年人。少年侠气,十五岁成为唐玄宗近侍,后因遭人轻视,入太学折节读书。二十七岁出任洛阳丞,后因得罪权贵被迫辞职。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少年诗作张扬刚健,中晚年作品则冲淡平和,是中唐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年轻时隐居家乡鹿门山。后往长安,然屡试不第。随后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孟浩然布衣终老,其诗作自然平淡,与王维并称“王孟”。

老王说“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胜于“流萤”、“疏雨”句,这个是有他的说法的。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渡”字用在这里是颇见功夫的。船渡于水,船尾的水面会有一道水波,但船过就消失了。萤光也正是这样。飞萤是留下一道微光,而非一个光点,正类船渡于水的情形。另外,萤光“渡”是在楼阁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