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决定对业绩数据进行严格分析来确定研究对象。

我们也排除了象牙塔式的研究,因为它与企业的现实问题脱节。我们花了5年的时间,对52家不同的美国企业进行了密集的实地考察,这些公司的规模介于600万~30亿美元,并且每次实地研究都至少持续90天。在每一家公司,我们都会与20~60人进行谈话(共计1 441人),了解他们对公司的看法,包括公司的成长潜力、公司最有前途的产品或服务、公司最有力的竞争者、公司与客户的关系以及公司最重要的内部与外部问题。随着这些公司创造出提升业绩的方案,我们又用90天~3年的时间来分析、研究它们。实地研究使我们的洞察力能够来自实践,这比研究工作的其他方面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突破能力是如何真正形成的(对于我们实地考察的详细描述,请参阅附录A)。

第2章 动态攀登(3)

采用提问方式的实地研究一共进行了3年,这些问题推动我们进行了更广泛的实证研究。我们选定《Inc.》杂志的500家成长最快的美国企业排行榜作为数据源,因为它是得到最广泛认可的美国成长型企业排行榜(请参阅附录C)。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库,收录了1982~2004年间上榜的全部《Inc.》500强企业的业绩信息。然后,我们把这些信息与公共数据源和私有数据源(如胡佛和邓白氏)的数据进行比较,考察它们在登上《Inc.》500强排行榜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尽管很多公司仍然在作为私营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继续经营,但也有很多公司被其他更大的公司收购或者停业了。我们的研究团队只研究那些生存者,把它们关于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数据与其所在行业的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找出了9家公布了最好业绩的公司。为了使我们的研究对象更集中,我们设置了一个“过滤器”,排除掉所有年营业收入少于亿美元和超过20亿美元的公司。我们淘汰了那些年营业收入少于亿美元的公司是为了保证这些企业足够大,从而能遇到破茧道路上的所有障碍;我们淘汰了那些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美元的公司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些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美元的前《Inc.》500强公司(如微软和甲骨文)已经太大,以至于它们的破茧特征可能很难定位并辨别。

然后,我们增加了这些企业财务表现的历史数据,并采用了Reuters on-Demand, LexisNexus和Thompson等数据源的信息,对这些生存下来的公司进行了彻底的研究。我们把名单分成了私营公司和上市公司两部分,每部分都按照累计的营业收入增长率排序,并把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规模与行业的平均值作比较。然后,我们阅读了最远到24年前的年报,并获得了来自第三方分析公司(如Gartner和IDC)的产业报告以及来自投资界的产业报告。我们输入了可以作为背景资料的每一条新闻和每一个数据总计有超过5 600篇来自全国、地方、商业、专业贸易的新闻机构的报告、白皮书和文章。我们还对每家突破性公司的财务表现进行了纵向分析,把它们的业绩与股市和产业部门的业绩基准点进行了比较。由于所有突破性公司及其比对公司,在1982~2004年有一些时刻是未上市的,我们找到(在很多情况下是得到)了未公开的历史信息,信些信息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们包括公司的历史、公司会议上的演示副本、年度战略计划和预算、项目总结、采访的录像资料,在很多情况下,还有未公开的产品、市场、竞争和财务方面的详细信息。

仅仅只有以上这些工作可以在电脑屏幕前或者在图书馆里完成。在研究的大多数时候,研究团队和我都要坐飞机、租车,做一些老式的报告,记录下对那9家公司所有层级的人进行的数百小时的采访。

比对公司

我们不仅希望研究那些非常成功地破茧而出的企业,而且希望把它们与那些没有成功的公司进行比较(见表2-2)。

表2-2 比对公司

突破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