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 / 2)

上一二。

“人有开泰之期,则天有休征之应。天人感应,机甚不爽,谓天休滋至,而非人事之兆,吾不信也……”

“昔《中庸》论至诚前知,而此曰国家将兴,比有祯祥者……”

学政们看完第一篇制艺,各个怔住,久久难言。

“吾不信也?”

“好一个吾不信也!立意新颖,文风锋健,有秣马厉兵之疾!”

也有一个学政道:“吾不信也,这考生……他是叫唐慎吧,这唐慎是否也太夸夸其谈,狂妄自大了。”他再继续往下瞧:“这篇《君娶于吴》写得倒是中规中矩,不出问题,可评乙上。至于这最后一篇《赋得骐骥长鸣》,虽说有八股制艺之意,却流于形,而出于里。且你们看这两句……”

众人随着他手指的地方看去。

学政道:“这两句的平仄,错了。”

贾亮生:“咦,我竟未曾注意。”

贾亮生也没料到唐慎如此惊才绝艳,竟会有这种不该有的纰漏。他哪里知道,这不能怪唐慎。这两句话的平仄落音放在后世,是正确的平仄。放在如今时代,平仄与后世不同,唐慎哪怕再如何仔细,在被臭晕的情况下,也不小心犯了错。

又一个学政道:“倒也不算错。这个字是多音,在《山海经》中也有过‘香’音。”

“《山海经》中是特指山妖鬼怪,才读之以‘香’。我倒以为此人的文章,第一篇太过尖锐,剑走偏锋,第二篇确是佳作。试帖诗有八股意,无八股魂,且有个不算大小的纰漏。若是以他为案首,不如再看看这份考卷。”

众人又看了起来。

学政道:“此人两篇制艺稳扎稳打,立意明确。再看第三首试帖诗,写得绝妙!有马骨堪惊,无人眼暂明……皎月谁知种,浮云莫问程。盐车今愿脱,千里为君行。好景,好意,绝诗!”

贾亮生看了第二个学生的考卷,点头道:“不错,这首试帖诗当为本场考试第一。”

花了一个晚上,众人看完本场县考的所有考生考卷。

贾亮生揉了揉眼,道:“诸位同僚,本场考试中,三个甲等该轮给谁,想必大家都有了定论。本官以为,第二篇制艺《君娶于吴》’,甲等应当给姑苏府唐慎。试帖诗《赋得骐骥长鸣》,甲等给吴县杨知凡。至于这第一篇制艺《国家将兴而必有祯祥》……甲等当是姑苏府唐慎!”

学政道:“这唐慎的文章,太过张狂,是否有不妥?”

贾亮生沉吟片刻:“那按你之见?”

天还未亮,府衙中,灯火通明。

这些和唐慎自然没有关系,同样是天还未亮,他虚浮着双腿,拎着考篮,被姚三和唐璜架到了考场大门前。

俊俏的小儿郎望着紧闭的考场大门,又看看四周的同窗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