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桂娘知道男人爱听什么,故意笑道:“静安打趣银姑娘,说她回头定要给老爷添个儿子,银姑娘臊了。”

静安战战兢兢磕头道:“老爷,老爷,小的无心说句玩笑话”

银瓶抿嘴偷偷笑了一笑,也劝道:“大人饶了他这一遭罢!”

裴容廷没接口,却解下了身上的一只青钦荷包丢给静安,闲闲道:“赏给你的,还不快下去。”

静安愣了一愣,忙不迭满口道谢。银瓶皱了眉,急忙道:“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裴容廷低头整理自己的挽袖,瞟了她一眼,似笑非笑道:“他说了句吉利话,正合我的心意,自然是要赏他。”

静安扑哧一声笑了,磕了个头一溜烟跑走了,倒是银瓶搬起石头自压脚,白讨了个臊。她嗔了裴容廷一眼便转回了身来,却见身后空无一人,原来桂娘也早已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等过了天津卫,到通州渡口,已经是十月初的事了。

下船的那天,银瓶特意起了个大早儿梳洗,因为是进裴家,不比跟着大人身边可以随意花枝招展,只好拣那喜庆又不喧宾夺主的衣裳,贴身白绫袄儿,底下银红平金缎裙,罩月白的织罗褙子,掐一圈银挑纱线,扣着蜂赶菊金钮子。淡淡傅粉,松松挽髻,也不甚插戴,只簪金累丝梳钗儿,翠梅花钿儿,耳边坠着米粒大小的珍珠坠子。

她临窗照镜,镜子里是高远淡白的秋天。碧空下河对岸的一脉梧桐,叶子都黄了,被江风吹着,远远的一阵沙沙婆娑。

这北京的秋天也像是金黄的梧桐树,明晃晃的,枯干,又仓促。

银瓶莫名生出一阵熟悉。

也许就像桂娘告诉她的,她也曾经是北方的人。

银瓶下船的时候,裴容廷与张将军早已经乘着大轿往正阳门去了。

听说皇爷已亲率文武百官迎到正阳门外,还要奏告太庙宗祠,行献俘礼,设至饮宴,许多流程。执事陈设一连摆了七八里地,鸣锣鼓乐的声响走得老远也一样震耳欲聋。那威震百里,气压秦川的军乐讲的是忠孝节义的故事,威烈中可以闻到沙场上的血腥气,在听惯了水乡南调的银瓶听来,很唬人的。

她乘的则是一顶软帘小轿,顶着满街落叶金色的雨,悄无声息地抬进了裴府的西角门。

通房也不过是丫头,添一个少一个原本激不起任何风浪,然而裴容廷在这家里的地位举足轻重,况且他又冷清了这些年,房里连个红袖添香的都没有,如今忽然带回来个苏州的红粉知己,实在是个大新闻。

银瓶的轿子才进门,那消息却早已传遍了前厅后院,连那看角门的老妈子都忍不住往轿帘里偷偷窥探。

第三十一章

站在炕边的夫妇银瓶没见过,男人穿青绸棉袍,他女人袄子上罩着大镶大滚的石青小坎肩,想必也是对得脸的管家。

听见大奶奶叫那女人“老李媳妇”,银瓶心里就先惊了一惊。果然,等招她坐下,大奶奶便道:“定礼已经预备差不多了,今儿我把老李和他媳妇叫来,就是为了和银姑娘商议商议,以后是在后廊子上给他们拨间房,还是叫他们到外头住去?”

银瓶再没想到已经进展到这种程度,暗叫不好,急忙思量了一番,逼着自己开了口:“大奶奶一片热心,只是这两日桂娘身子才好些,我和她商议过了,觉得还是再留她两年的好。”

一语既出,就像是在沸油上浇了一盆凉水,滋啦一阵嘈杂白烟过后,就只剩下骇然的寂静。

所有人面面相觑,大奶奶也不可思议地看向她。

“上回不是说你们二爷应允了……”

银瓶忙道:“二爷倒不管,只是桂娘她、她还不想嫁人。”

大奶奶听着新鲜,拔高了声音道:“那姑娘是什么主意?她是服侍你的,你答应了,她还敢反驳不成?”

银瓶不想将桂娘的伤疤揭给外人看,因微笑道:“我想,这是她的终身大事,该怎么着,还是应当听她自己的意思。大奶奶提拔,我心里着实感念,只是牛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