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2 / 2)

饭桌上摆的饭菜都是硬菜,基本上全是肉,家里的米现在也是放肆吃,不用害怕吃完了没银子买了。

一家人总算是全部聚在一起,好好的吃了一顿饭了。

苏父一高兴,又喝了几两小酒。

晚上,苏莞问苏璟,有关于水患治理的策论学习的怎么样了。

苏璟点点头,采用了苏莞的那些建议,他自己再加了一点想法上去。

这段时间,他不断寻找记录这方面的书籍,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甚至还自己画了一个图纸,是有关于堤坝建设的。

苏莞看了以后,觉得还不错,有点子都江堰的味道了。

“大哥果然聪明,懂得转换,这图纸设计的还不错,但是我也看不太懂,主要还得看实践后的结果!”

苏莞边说,边把图纸还给他。

“但愿能有实践的机会,这不过是我随便画的,不能采用,还得多改进才是,光是凭自己想,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有亲自到了受灾地去看过,才能对症下药,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不知道该不该写在策论之上。”

“什么想法?大哥说与我听听?”苏莞很感兴趣。

“如果殿试果真是策论,我便把这提议写在策论之中,我了解到,宣河流域因水患十分贫瘠,主要还是因为赋税不减,老百姓的日子本就不好过,还得交与其他地方相同的赋税,同时还得承受水患所带来的影响,导致多地,颗粒无收,许多难民放弃自己的故乡,涌入其他城镇,给这些城池也带去不少麻烦,

但若是能减少宣河流域的赋税,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定能减轻不少负担了,他们也会愿意回到故乡,继续耕种,植树造林,待水患得到解决,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宣河也会越来越富裕。”

第107章:不仁不义之辈

听到苏璟说出的这番话,不知道为什么,苏莞居然有点欣慰。

她大哥不愧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更多的便是为百姓考虑,忧国忧民,以后做了官,才能真正的造福百姓。

“大哥看待事物,目光长远,心思细腻,处处为百姓考量,若是当官的人里面,多几个像你这样的,这世间也能少许多苦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