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着眼前的少年郎不小了,但也不敢多问,顺顺利利把户籍改到了王家。
自此李子文改名唤作王承义。
出衙门的时候,王承义才想起来一个重要的事情,“父亲,您收下我,那服役的事情……”
“无妨,为父乃是状元出身,家中可不用服役,你回去顺便和学堂夫子打一声招呼,日后不用去了。”
初闻此话,王承义怔住,还以为王老爷不让他读书了,毕竟供一个读书郎可得不少钱。
接着他就听到,“为父的状元学识怎么也比一个秀才强吧,日后住在家中,辰时初刻开始跟我读书。”
对于李家很多人来说,这事可能没啥感觉,但读过一年学堂的王承义知道,状元和秀才之间差距有多大,万万没有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好事儿。
“好的,那日后就有劳父亲了。”
被收养的悲伤,因此冲淡了一点,回村的路上,见亲娘眼睛还是红的,王承义坐在驴车上,抱住了娘亲。
“娘,您永远都是我娘,其实如果明年我考中童生,日后就要去镇上读书,书院里每十日只能放假一天,这样算来一个月也只能回来三天,您就当我去书院读书了。”
三婶一把抱住小儿子,“可那到底是不如自家住着自在,万一,万一老爷夫人生气了你可咋办。”
和秋哥儿玩了一整日,这会儿有些恹恹的李子丰闻言,拽了拽三婶的衣袖,“日后我常去镇上,夫人可喜欢我了,我去哄夫人开心,他们就不会生气了。”
原本听悲伤的气氛,因为小家伙的一句承诺,愣是把气氛搅合了,三婶也没有那么伤心。
李子墨都在驴车边上,慢悠悠的说道:“王家人都不错,在京城里也有关系,虽然子文日后改名王承义了,但除此之外还是好处更多。”
三婶等人不知道王老爷的背景,得知身后家族里还有王妃和大官,都不由得惊叹,更是后怕当初招待他的时候,有没有错处。
“若是咱们子文有出息,将来当个京官,有王家这个靠山在,至少在京城不容易被欺负。”
想到这些,三叔和三婶好像也不那么难过了,“也好,日后你在王家可要懂事些,虽然学问重要,但也得帮着人家干点活,可不能像在家里似的,只顾着读书,甚至还能忘了吃饭。”
“知道了娘。”驭盐兀
一行人还没有走到村里,半路就遇到了抄近道过来的里正,看到几人回来,他迟疑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有说,抬手抖了抖手里的纸。
车上的人不由得一阵后怕,若是今日没有把李子文过户出去,这都不用天黑,三叔李庆广的大名就要在服役的文书上了。
“走吧,一起去村里,”里正叹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