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儿姐,停火吧,等凉了就可以出锅了。”

李梅儿看到洁白粘稠的鱼胶,嘴角浮起笑容,这是基本成了。

一旁的李大郎伸着脖子问:“你们姐俩弄啥好吃的呢?”

姐俩对视一眼,李鱼儿糊弄到:“给小弟熬粥呢,孩子小,要熬得烂糊一些。”

李大郎也没在意,就这么一会,他已经编了三个大柳条筐,四四方方的,专门用来装鲸鱼肉。

李大郎手巧,每个箩筐的边缘都编制了几个提手,一个柳条筐最多可以四个人抬。

他拍拍手,嘀咕到:“我去看看三叔,该方便了。”

李老二和李老三一个断了腿,一个被打的起不来床,身边随时都需要人照顾。

李大郎就是李老汉特意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叔叔的。

天冷,鱼胶凉的快,李鱼儿拿手试了一下,温热,刚好,再凉了就硬了。

“梅儿姐,将鱼胶倒进石杵里捣碎。”

李梅儿照做,将鱼胶捣的碎碎的,几乎成了糊糊。

捣好的鱼胶距离成胶更近了一步,最后一步,是挤压出胶。

李鱼儿找来一个干净小坛子,粗糙的青瓷,是蔡老太太从娘家带来的嫁妆,有些年份了,上边有些细小的裂纹。

蔡老太太平日非常宝贵,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拿出来装腌菜祭祖。

李梅儿有些犹豫,李鱼儿却说:“没办法,只有这个合适了,等咱们赚了钱,给阿奶买很多白瓷的。”

李梅儿伸手接过陶瓷管,小心放在案板上,按照李鱼儿说的,将捣好的鱼胶用白麻布包了。

麻布孔隙大,适合过滤东西,她缓慢用力挤压鱼胶包,洁白如浆的鱼胶顺着布包底端,缓缓流进陶瓷罐里。

清清白白的颜色搭配,真好看,让人的心情都跟着好起来了。

李鱼儿拍着手,眼睛笑成了月牙形,“成了!”

做好胶,李梅儿赶紧开始做饭,海牛儿的粥已经熬上了,家里就一口破旧的铁锅,其他人的饭还要往后排。

李梅儿一边看火,一边看李鱼儿做贝壳烛台。

李鱼儿一边做,一边耐心的教,她还小,精力有限,以后生产的主力军还得是堂姐。

“贝壳要选海水冲刷好的,有光泽的,如果有特别好看的,略微有瑕疵的也可以后期处理一下。”

现代社会有专门的贝壳抛光剂,这里没有,实在不行用醋也行。用醋则需要掌握时间用量,泡久了贝壳就废了。

现代社会,海洋资源匮乏,近海沙滩的贝壳好的基本都被人捡光了,拿去做工艺品的,拿去直接卖给客户diy的,甚至有拿来粉碎肥田的。

剩下一些有瑕疵的,比如有寄生藤壳,海蛎壳,表面黯淡无光等有瑕疵的就需要后天加工。

这个时代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海边的贝壳遍地都是。

海水是天然的抛光剂,经过海水漫长天然作用的贝壳,光泽更加自然柔和,不是人工能比的。

李鱼儿指着一个底座扇贝壳说:“在这里抹上鱼胶,放在平整的案板上,再在上边放上灯柱贝壳。”

李鱼儿拿起事先选好的猫眼螺,轻压粘在底座扇贝壳上。

李梅儿听的认真,默默的记着步骤,她学的很快,有时还能举一反三,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李鱼儿用手支撑了一会猫眼螺,说:“等胶水粘住,就可以放手了。”

鱼胶比较粘稠,天越冷,干的越快,如果下次使用,过硬的话,只需要隔水加热就可以了。

按顺序粘好两个灯柱,李鱼儿用火钳夹起一根铁钉,慢慢钻孔打磨一个扇贝壳。

很快,扇贝壳被钻出了一个孔。

李梅儿朝灶棚外瞅了瞅,见李大郎没回来,松了口气说:“这次,咱们俩可是担了很大的风险,不仅偷了阿奶的瓷罐,还偷了家里修船的铁钉。”

渔船使用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的修理和维护,渔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