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问路,直接跟着人群走就成。

花车游街有衙役和民兵护卫,以防发生民乱,踩踏等事故。

花车未到,先传来的是奏乐声,喜庆的奏乐瞬间将元宵节的气氛拉到一个顶点。

传统的唢呐和锣鼓等乐器,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那就是气势和喜庆。

“来了!来了!”

人群发出欢呼声,站在后边的人翘首以盼,伸长了脖子朝里边看。

车队开路的是踩高跷的杂耍,他们踩着半人那么高的高跷,走在队伍的最前边,还一边走一边舞动。

踩高跷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主流有两个,一个是饶舜禹时期的图腾文化,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沿海渔民的捕鱼习惯。

前世,有一群鲸族渔民,即使到了在现代社会,他们依然保留着踩着高跷在浅水撒网捕鱼的习惯。

高跷有文跷和武跷之分,一般表演的都是文跷,文跷一般就是走唱,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加和活跃气氛。

不同地方高跷的角色扮演也不尽相同,北方走高跷的又叫高跷秧歌,和南方扮演神仙、英雄等角色不同,北方喜欢扮演老百姓,比如渔翁、傻姑、媒婆等,一般扮相滑稽,以愉悦观众为主。

“鱼宝儿,你看!那个媒婆太像了,穿的红配绿赛狗屁的,她脸上还有一个大痣,真好玩!”李梅儿笑着说。

第163章 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