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4)

云谷禅师对我说:“道家有一句话说:‘不会书符,被鬼神所笑。’书符实有秘诀,就是不要动念。拿笔写符,先要把万事放下,一点尘心都不起。从这个一点念头都不动的地方写下一点,就称之为‘混沌开基’。从此就一笔写成,全不用思想,这样写成的符就会灵验。”

【点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符箓作为道教方术之一,是道士用来沟通人神的秘宝。“符”这种介于字画之间的神秘符号俗称“鬼画符”。道士即以这种神秘奇特的符号来召神请仙,驱鬼避邪。这种神秘的符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画的,“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箓”是写着所请神仙名字及所求之事的文书,即写给神仙的邀请书。藏在人身边的,所请神仙就会在冥冥之中保护关照他。符与箓后来合而为一,称为符箓,用来为人祈福禳灾,祛病除邪。

贝壳(Www.bulamo.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如何画符才灵验?秘诀就是“只是不动念也”,一笔挥就,更无思虑,这样的符便灵验。

自成一体的道家书法可以说与画符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乃一代书圣。《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可见其家族世代笃信道教。就连其名字中之所以有“之”字,也与道教各派中的“正一道”的前身“五斗米道”密切相关,据一些研究表明,“之”字乃五斗米道中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并被广泛用于当时笃信五斗米道的门阀世族家庭成员的名字中。如科学家祖冲之、画家顾恺之、史学家裴松之等。据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考证,两晋南朝的书法世家和天师道世家是基本相符的。道家抄写道经与画符,必须以能书者任之;抄写道经不失为一种功德,信道者也乐意为之。王羲之父辈中的王敦、王导、王旷等皆擅长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是合称“二王”。陈寅恪认为:“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另外,王羲之的书论与道家画符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同样传为王羲之所作的《书论》中有:“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时,结思成矣。”在如此凝神沉静的状态下进行书法创作,无怪乎能有《兰亭》之千古佳作。以此种心态画符,则可无思虑而能灵验也。其实王羲之所倡的专志凝神、静观默想与佛教的禅观之旨也十分相契,与佛教之“戒、定、慧”三学有着内在的联系。另外,王羲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佛教的抄经书法上,隋唐的智永,据传是王羲之七世孙,他能传家法,以王体书法抄经八百余本分散浙东诸寺,以规范当时的抄经书体;唐代僧人怀仁集王体书法成《圣教序》,所有这些都可看出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对佛教书法创作风格的影响以及王体书法在佛教书法中的广泛运用。

※※※

※※※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①。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②。

【注释】

①感格:感应,灵感。

②该:具备,包括。王充《论衡·自纪》:“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详该。”《后汉书·班固传》:“仁圣之事既该,帝王之道备矣。”

【译文】

凡是祈祷上天要修身养性以奉天命的人,都要从没有思虑的地方来感应万物。孟子论及立命的学问,就说:“夭折与长寿没有区别。”其实,夭折与长寿,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当一个人不动思虑的时候,什么是夭折,什么是长寿呢?仔细分析的话,丰收与歉收没有区别,然后便可以立下贫穷与富有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