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可以作为一种化导众生改过迁善、改造命运、得到幸福的方便法门。了凡先生本就是一个善根深厚的人,他一听之下,必然内心隐然有所领悟,觉察到自己过往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因此心悦诚服地对云谷禅师“拜而受教”。
※※※
※※※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①,为疏一通②,先求登科③;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注释】
①发露:揭露,一丝一毫都不隐瞒,完全说出自己所犯过失。《天台四教仪》曰:“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
贝壳()txt电子书下载
②疏:奏章的一种,有使下情上达、上下疏通之意。自汉始创,沿用至清,奏疏遂为群臣论谏的总名。汉代贾谊有《论积贮疏》,晁错有《论贵粟疏》。私人信件中也有用“疏”这个名称的,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这里指文章,并用作动词,指写文章。
③登科:也称“登第”。科举考中进士。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只设进士一科,三年一考,中式者进士及第谓之登科。
【译文】
于是把以前的罪行,在佛祖之前尽情地揭露,写了一封奏章,先祈求能考中进士;并发誓要行善事三千条,来报答天地与祖宗的恩德。
【点评】
《朱子家训》中有“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了凡先生下定决心改过自新,要将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和过错,都毫不隐瞒,在佛前尽情地忏悔,他将这些忏悔写成一篇文章,发愿求取功名。还发誓践行善举三千条,以此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什么是忏悔?《六祖坛经·忏悔品》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就是说:忏,是对以前所造下的罪业恶业,如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全部都坦白承认,永远都不再重犯,这叫做“忏”。所谓悔,反思改悔以断除今后会造罪业。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现在都已觉知开悟,全部都将永远断绝,更不会再次造作,这就叫做“悔”。所以称为“忏悔”。
身陷愚迷的凡夫,只知道忏悔以前的过错,不知道悔悟今后的过失。由于不能悔改,导致以前的过失不能灭尽,今后的过错又不断生起,这样何来忏悔呢?
※※※
※※※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①,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②,以期必验。
【注释】
①功过格:人们将自己行为分别善恶逐日记录以查考功过的方法。一种从佛道善恶报应的思想演化而来的推命术。佛教以因果轮回论人祸福,道教也以善恶报应谈人吉凶,然佛、道二教主要着眼于来世,功过格则从现世出发,认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身”。人之寿夭、贵贱、吉凶的定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行善者多吉,施恶者多厄,一个人的善恶功过,自有神灵明察、决定奖惩,所以任何飞来的横祸,意外的福禄,看似偶然实则为功过报应的必然体现。
②准提咒:称佛母准提神咒,咒文为: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准提陀罗尼经》称此咒为佛所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的陀罗尼,持满九十万遍,能灭十恶五逆四重诸罪,增福寿、消诸灾病;诵满四十九日,可遂求智慧神通、消灾诸愿;依法立坛诵满百万遍,便得往生净土历事诸佛,得证佛果。持诵者不拣净秽,皆得成就。藏密谓此咒为准提佛母根本咒,其咒心为“唵”字及以后二句。汉地佛教界历来持诵此咒者颇众,列为“十小咒”之一。
【译文】
贝壳(Www.bulamo.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