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4)

你的命运不知道怎么样?即使是命中注定应该荣华富贵,自己也应该时常有落寞的准备;即使时来运转、一帆风顺,也应该时常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即使眼前能够丰衣足食,也要常有安于穷困的准备;即使受人的爱戴与尊敬,也要保持谦虚谨慎、如履薄冰的畏惧之心;即使家族地位清高,也应该时常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上;即使学问优秀,也要时常把自己看作浅陋之人。

【点评】

了凡先生自己被人算定命运,其后发心进德修业,从而改变命运。他儿子的命数现在还没有被人算定,了凡先生劝诫其子,看待人生,应当运用如下的思维方法:纵然命里富贵荣华,飞黄腾达,却要常作落寞之想,因为只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能长保荣显而不致招来祸端。当自己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想着许多阻碍和困难,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和小心是长久成功的保障。在眼前丰衣足食的时候,要有忧患意识,想着贫苦艰辛的时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别人宠爱时,要反思自己什么地方值得别人爱护,这样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家道兴隆之时,要居安思危。学问之道也要谦虚谨慎。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孔子尚能“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我辈!《孝经·诸侯章》中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

※※※

远思扬德,近思盖父母之愆①;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②。

【注释】

①愆(qiān):过失,差错,罪过。

②闲:限制,防止。《周易·乾卦》:“闲邪存其诚。”

【译文】

往远说,要发扬祖宗之德行,往近说,要掩盖父母的过失;往高说,要报效国家的恩德,往低说,要为家族造福;向外说要在别人困难时周济别人,向内说要防止自己走上邪路。

【点评】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指应当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朱子家训》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孝是儒家的基本伦理规范,祭祖是子孙们对祖先表达崇功报德的心意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光宗耀祖的思想可谓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一直以来对读书人是一种激励。所以了凡先生这里告诫儿子往上追溯要想到如何彰显祖先的美好德行。

贝壳(WWW.bulamo.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就生活当中,要能想到怎样妥善地为自己父母的过失遮掩。《论语·子路》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叶公告诉孔子,他们那里有一个坦白直率的人,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孔子则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违了法,儿子该为其隐护,孔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坦白和直率。坦然的为之隐讳,这显示出自真正意义上的勇直,因为中国人崇尚孝悌,维护礼法,反对父子之间互相“检举揭发”,主张仁爱有差等。朱熹曾有解释道:“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这种“亲亲互隐”的观念乃是儒家亲情伦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尽心上》也继续有所阐述,他说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作为天子和人子该何去何从?孟子认为舜应当先让执法者“执之而已矣”,这是他作为天子的责任所在;然后又当和父亲一起“窃负而逃”,“弃天下犹弃敝蹝”,这样做方可成全人子之道。

对上要想着报效国家,对下要考虑造福自己的家庭。《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治国齐家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另外,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