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歌关心了两句医院里老人?恢复的情况,陆燕萍说还不错。
趁着她心情好,林月歌就把姑妈林雅琴分房子的事说给了陆燕萍听。
陆燕萍当下同意了,“改天让老袁给他老战友去个电话的事,没什么。”
林月歌谢过了,陆燕萍留她再住几天,她又住了两天,临走时,
陆燕萍把服务员的津贴交给她,足足三十块钱,“拿着,过年用。”
她回到了子弟中?学的宿舍。
天寒地冻的北京,她偶尔会去看窗外挂满的冰凌,连干枯的柳条上,都结满了冰晶,姜雁领着她,在北京的天安门拍了一张照,照片洗出来之后,她在下面写下,“林月歌,1977年,摄于?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的城墙很红,看着沉甸甸的。
等回到家,她一定要告诉爸妈,她去过天安门,看到了城楼上挂着的主席照片。
又一天,她去毛巾厂找姑妈,她最近忙着工作,说是条子拿到了,房子也就很顺利,分到了朝南的大间。
“一起去顺义吃个饭吧。”
林月歌帮她把这事儿办成,林雅琴也就没再置喙她从领导家里出来,去高考的事了。
林月歌就等着她下班一起去。
有?工友来找林雅琴,恰巧见到了坐在窗户边看书的林月歌。
女工友年纪不大,三十岁上下,一见到林月歌眼睛都亮了,“你是雅琴侄女?”
上下打?量了几下,一直盯着林月歌身上穿的面包服。
“真好看,这衣服。”
“哪儿买的,多少钱?”
林月歌低头?看了看这身面包服,确实,款式挺新颖的,比普通市面上的棉袄都有?特色。
“西单信托部买的,几十块。”
那个女工友吓了一跳,“这么贵,要是有?便宜点的就好了。”
她挥挥手走了。
林月歌坐在那里读书,也不知怎么的,女工友的话连绵不绝在心底绕着,忽然,她灵光一闪。
她本就会一些简单的缝纫技巧,这里是毛巾厂,林雅琴跟她讲过,有?一台换下来的旧机子,缝纫绣花都能使。
她身上这件面包服,只要配好了辅料,比如?拉链,面料,里料,填充的棉花,并不难复刻出来。
只是……
她需要找到材料来练手。
吃晚饭的时候,林月歌问起林雅琴面料的事情,林雅琴想了想,“毛巾厂没那种面料,哎,你姑父有?个老同学,就在服装厂,我让他帮你问问。”
几天后,一些布料按照林月歌的要求,买来,送到了她的手里。
她摸了摸,跟她身上的相去不多,只是色彩没那么鲜艳,不过,搭配好,做些花样,会更好看。
正巧她闲着没什么事,她索性钻进了毛巾厂,趁着晚上没人?的时候,拿旧的机子练习绣花,锁边和缝纫的技巧,偶尔,林雅琴也会过来指点她一下。
机器缝纫绣花都比她手工快,但就是难掌握。
林月歌一点也不怕苦,偷偷开夜工,练了足足一周,才有?信心开始做身上的面包服。
大致把面包服的尺寸复制了出来,还找了一些缝纫书籍,又浪费了几次材料,终于?,做到第七次,她终于?做出了跟身上差不多的一件面包服来。
有?一些地方没办法做的太细致,但至少,能穿,好看,便宜。
她用十五块的价格卖出去了第一件,又很快在毛巾厂外的商贸街外卖出去了五件,十件。
林雅琴帮她数钱,喃喃道“二丫头?厉害了。”
“二丫头?厉害了。”
重?复了好几遍,她不但帮了她分房子,还能用脑子挣这么多钞票。
足足,一百五十块钱,普通五六口之家能用好几年了。
接着,好消息再度传来,林月歌高考成绩出来了,她考了291,超过了绝大多数重?点大学的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