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剪刀,张婆子比着说:“两片咬合不就像着夫妻嘛。”苏凝补充道:“说雅致些就是象征着龙凤结合。”
“添了衣服被子碗筷,就是丰衣足食喽。”苏碧这来了个举一反三。
“对对对,都是往好了说没错。”
地里不用忙活,离饭点也还早,张婆子是兴头一上来,眉飞色舞的从婚俗讲到了村尾村头的八卦。徐家其实家底厚平日里就装穷,今年刚嫁给里长家老二的新媳妇娇气得很,王家那寡妇原来早想改嫁了是她婆婆不许……说到后面差点止不住口,扯起和那些大媳妇老婆子们说的黄段子,好险想起是和两未出嫁的小姑娘说话。
张婆子转了话题,正色道:“你们是好姑娘,不用我嘱咐都知道,什么事儿是绝不能做的。要说做女子苦,也不全是这样。那会过日子的,到哪都过得好,不会过的,怎么也好不了……”
“最主要的,心要放宽。”
因为苏青竹要同时嫁女,李媒婆先是宋家石家来回跑,好定下黄道吉日,最终选了十月初九。这个日子让新妇嫁过去也有个适应时期,然后就得过年了。问了苏家对日子没有异议,定好日期,接下来,就要准备亲迎,正式过门了。
这次李媒婆过来,也顺便带了两个卖身的小丫头来。苏凝埋怨道,这时候才送人来,几乎没时间教导,日后放苏青竹身边也不放心。李媒婆赶紧解释,大姑娘哟,不是她老婆子不记事,实在是秋收过后,嫁娶的人多了,她忙得脚不沾地。
苏凝没买人的经验,苏碧更没有了,她们两看了会,两个丫头都是低眉顺眼的样子,一时也不知道挑哪个。李媒婆就指着两丫头说道,苏凝当日要求要买断终身的,这样的才忠心,因此她找到也是那等子穷苦人家,日后不会赎回的。两人不是一处,一个是荷花镇本地的,苏家离她家就是一个山头的工夫,她爹病了她娘没法才要卖了她。另一个家里远些,她是家里老大,因为家里人口多要揭不开锅了,儿子不能卖,就商量着卖了她,还能再买上一两亩地,日子也好过些。
听到这里,苏碧扯了扯她姐的袖子,说买那个外地的,远些就不会顾着家,是家中大姐估摸着有照顾人的经验,而且面黑手粗,肯定有把子力气能干活。
苏凝听妹妹说的有理,最后挑了那个外地的。拿了卖身契,苏碧就收在苏青竹屋里。问了问那丫头叫什么,她两脚并着,扭着手指低声回答,家里就喊着大妹。
天气已经凉了,苏碧见大妹还穿着夏天的薄衣服,她看着也觉得不干净,先让她去烧水洗洗,从自己柜子里拿了旧衣服与她。
大妹拿了这一包旧衣服,愣愣的,她还没穿过这么好的料子呢,从小是穿着她娘的打了无数补丁旧衣服长大的。换上这一身,她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了,怕弄脏弄坏了。
苏碧见她的样子,心里叹气。面上笑着让她随意些,只要照顾好老爷,不会饿着她冻着她。
第十四章 出嫁
日子定了,苏凝和苏碧连门也不出了,赶着在家里做剩下的绣活。苏凝每次做饭也让大妹在边上,告诉她苏青竹的口味:米饭要蒸的软,弄菜不要舍不得放油,味儿要咸淡适宜,多炖清淡的汤。还有饭菜一定一定不能放凉了,准时饭点去叫老爷吃饭。
教到最后,苏凝也对大妹有了一定了解,别看个子小,饭量大着呢。据她说一直跟着父母做地里的活,每天干的不比她兄弟少,只是她是个女儿,家里要卖人肯定是先卖她的。大概是长期不受重视,大妹人勤快,但存在感特别低,也不知道是在家就是这样,还是因为初到一个地方,每天只知道闷头干活,不问她连话就不说。
好在大妹学东西算快,也能做出苏青竹的口味了。苏凝看大妹不是个生事儿的,但更是个没主意的,最后她告诉大妹,苏青竹身体不好,发现什么不对劲别慌,赶紧找大夫去。有什么事情就去宋家找她,不远,荷花镇镇东,坐个牛车没一会就能到,如果有急事来不及找她,可以去找隔壁的张家。
大妹自从到了苏家,有好衣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