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姗拣了碎布来配颜色,同她商量:“娘,即便这衣裳后天就能做好,咱们也先瞒下,对外只称没做好,还要赶工,这样我才有借口出 门去苏州。”
计氏不懂这和去苏州有甚么关系,直到苏静姗跟她解释了一番才弄明白,连忙应了下来。母女俩只赶了半日工便歇下了,毕竟明天就是大 年三十,再忙也得好好过年,更何况刘士衡要正月初十才来取衣裳,多的是时间,不用着急。
到了第二天,中午请铺子里的伙计吃年饭,紧接着关了店门,让他们各自回家过年。晚上,计氏打头,带着万姨娘、乔姨娘和几个孩子, 整治了一桌团年饭,全家人吃了,然后围坐在厅堂里,开始守岁。
正文 第二十四章 过年
因为三个铺子的生意一直不好,家里没有买炭,生不了火盆,而外头又飘着雪,厅堂里真是冷彻透骨,苏静姗没坐一会儿,手脚就冰冷了 ,她看看旁边坐着的苏静瑶,也是一样缩着手,跺着脚,再看苏静初,更是冻得嘴唇发白,双目茫然。
哪有挨着冻守岁的!苏静姗叹了口气,劝苏留鑫道:“爹,要不我们各自回房去守岁罢。”苏留鑫却不许,称:“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团团 圆圆,怎能分开行事?”
苏静姗见他顽固,只得拿赶工做衣裳当借口,要拉计氏和苏静瑶一起回房,苏留鑫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到底还是赚钱的心思占了上风, 默许了苏静姗的离席。苏静姗趁机又劝:“二姐姐的身子本来就弱,若是冻病了,岂不是又要花钱请郎中?”
花钱是大事,不等苏留鑫开口,万姨娘先叫起来:“让她回房,让她回房。”
苏留鑫便点了头,许她们一起离开。于是厅堂里便只剩下了万姨娘和乔姨娘,还有苏远光,陪着他挨冻守岁。
苏静姗几个在东厢前分手,苏静初和苏静瑶自回南屋,临走前对着苏静姗谢了又谢。计氏则跟着苏静姗去了北屋,母女俩挤在被窝里讲闲 话,吃糖嗑瓜子啜热茶,快快活活。
正月初一是元旦,家家户户贴桃符,祭祖先,苏家村离东亭县路远,苏留鑫无法赶回去办祭礼,便只能领着全家老小剪了些阡张的草纸, 胡乱供在厅堂里。
祭祀完毕,就该拜年了,这城中拜年习俗,与乡下又有不同,并不是人人都上门来送恭贺,更多的,只是望门投帖,并不亲至,就更别提 送年礼了。计氏听乔姨娘讲了东亭过年的习俗,正在感慨城里人邻里之间不如乡下人亲热,就听见院门口有声音传来:“恭贺新春,在下王元 志,来给苏老爷苏太太拜年了!”
乔姨娘一听,笑了起来,道:“刚给太太讲了城里人不上门拜年,他就来了,这是拆我的台呢。”她嘴上虽然这样说,脸上却是笑容满脸 ,跟计氏解释说:“这是隔壁的王秀才,就他礼数周到,每年都带了礼,上门来拜年。”
计氏想了想,道:“是借过我们半截柴火的王秀才?”
乔姨娘点头笑道:“就是他,太太好记性。”
计氏忙道:“那还不赶紧把他迎进来!”
乔姨娘连忙应了,到前面去迎客,引着王元志王秀才到厅堂里来,向他介绍计氏。计氏笑道:“我们家老爷带着远光出门拜年去了,你且 先坐坐,中午在家吃饭。”
王元志读书人,很是守礼,听说苏家男人都不在家,虽然计氏是长辈,他还是没有久留,放下礼物,行过礼,说了几句闲话,便起身告辞 。
计氏苦留不住,只得让乔姨娘去送他,而乔姨娘送到一半,突然想起厨房里火上炖着肉,就急匆匆地朝后面去了,换了苏静瑶来送。苏静 瑶一向不大看得上王元志,一路无话,那王元志却四下里看看,问了句:“怎么没见着二姑娘,可是身上又不大好了?要不要我帮着请郎中? ”
苏静瑶“呸”了他一句,骂道:“你才要请郎中呢,大过年的,也不晓得说点吉祥话。”
王元志自知失言,脸上讪讪的,但到底还是朝东厢狠看了几眼才走了。
苏静姗正和苏静初一起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