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2 / 2)

代就被迫害,族人外逃至他国或隐居旧虞;其次就是三郤被卿族之中的胥氏所扑杀,一朝落魄,沦落为二等卿族。

两百年的争斗持续下来,十一卿族成了晋国六卿。

到这儿还跟真实的历史差的不太多。

但六卿还没来得及变成韩魏赵三卿族,没到了三家分晋的时机,戎狄冲击、楚国北上,鲁、宋壮大,晋国就被瓜分了,瓜分成了数十小国。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虽然没出现,但被瓜分之后,韩魏赵三大姓氏依然自立为国,韩魏赵三国出现了。

但还诞生了不少小国,各方势力混杂其中。晋国唯一的小宗,开始在混乱的局势中挣扎,再加上韩魏赵三国当时并不够强大,周王室遭遇危机又没有时间和机会来承认这三国的地位,燕、齐、鲁、宋的强大后,又对韩魏赵三国开战,导致旧日晋国的土地上战火四起。

曲沃云台就被攻下无数次,而后五十多年,晋国小宗联合郤氏、中行氏等在内的几大旧日卿族,又发展壮大、吞并韩国,攻回了云台,最终宣布了晋国的复国。

韩国虽然被晋穆侯灭了,但当年瓜分晋国的魏国与赵国却日渐壮大。

甚至比复国后的晋国还要强大。

魏国在周王室灭亡后吞灭了一众小国,趁着齐鲁开战,侵占了鲁国的土地,并盘踞成周,成了最中心腹地的国。赵国则向北吞并、开垦土地,进一步进行军制改革,超越燕国成为北方军事强国。

国运,就是如此奇妙。曾经臣服旧日晋国的赵氏、魏氏,如今国力俨然在晋国之上。

但当年一起瓜分晋国的郤氏、中行氏和令狐氏等卿族,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能离开晋国单独立足,甚至不能存活。只能又向晋国小宗低头,再度成为复国后晋国的卿族。

在复国路上,这些卿族也算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但复国后,他们的汗马功劳却是不可能得到报答的。

再让卿族壮大起来,不就是想让晋国第二次被瓜分么?

淳任余的大父,复国的晋穆侯进行了改制。

将三军六卿制,改为了三公六卿制。

听起来一字之差,本质却全都改变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其他国家改革的成果。

三公是掌管军事的太尉,协助王处理全国上下事务的相邦,和监督官员和地方事务的大夫。

但说是三公,太尉这个职位,却是必须由晋王兼任的。太尉之下的将军,才由氏族或客卿担任。

六卿则变成了向相邦汇报,帮助相邦管理事务的更低一级职务。

听着还是三六的组合,但能给氏族的位置已经并不多了,权力也不能再与前朝相比了。

而且还有很多职务,被隐藏在了三公六卿制之后。比如掌管近卫的卫尉、掌管云台事务的司宫,都成了王室随意任免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