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后必有大涝’这句老百姓嘴里的俚语还是有些道理的,儿子不怕今年的秋娘欠收,就怕后面来了洪涝,影响到明年的种植,如果真这样,大的动乱就难免了。”
太老爷孙怀博听了大老爷孙志远的话,深深吐出一口气,沉声问道:“你打算怎么办,你的上司尹尚书是个谨小慎微的人,这种没有根据的事他是不会出头参与的。”
大老爷孙志远说道:“爹爹,儿子明白,儿子已经试过了,况且凭咱家和他的关系,还没有好到他会为我出头的境地。”
太老爷孙怀博看着大老爷孙志远说的明明白白,调理清晰,知道他都考虑清楚了。太老爷孙怀博向大老爷孙志远倾倾身子,想听大老爷如何打算。
只见大老爷孙志远接着说道:“儿子想自己上书,把这种担忧向皇上阐明,毕竟兴修水利,加强蓄水防洪的能力才是正道。”
太老爷孙怀博谨慎的问道:“你有多大的把握。”这种事情需要谨慎,不是单凭一腔热情就能成就的。太老爷需要心里有数,才好表明态度
大老爷孙志远知道父亲在慎重思考,回答的很是谨慎,“七成”。
太老爷孙怀博看看大老爷孙志远认真的眼神,点点头,没有说话。
沉默了半天,最终太老爷孙怀博下定决心,开口道:“不能只是你说,你的分量太轻,最终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况且水利属于工部的主管范围,你提这事已经有些僭越了。”没有说支不支持,可太老爷孙怀博直接指导实施措施,态度不言而明。
大老爷孙志远获得了太老爷孙怀博的支持,一下子觉得压在身上的担子轻了很多。大老爷孙志远没有急着说话,等着父亲的下文。
第五十九章 定策
果然,太老爷孙怀博不出大老爷孙志远所料,接着说道;“皇上勤政多年,对于民生一直很是关注……虽然这几年处事宽和了几分,可也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强硬和精明,只要皇上支持,施展起来就不会有太大的制肘……新建水利是来不及了,不仅工程浩大而且花费很多……维护现有的水利,是见效最快,成本最小的方法,在朝堂上受到的阻力也会小一些。”
太老爷孙怀博老谋深算,分析的很是到位。“明天我和你一起去找钦天监的主事王英和大人,他老而经世,对天气的反常比咱们更有经验,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会更好。”
大老爷孙志远点点头,王英和大人年过六旬,历经两朝,可谓是见多识广,由他出面佐证效果会更好。
“爹爹,王大人会出来帮我们说话吗?”对此大老爷孙志远有些疑惑。毕竟在大老爷孙志远的眼中,钦天监的王英和大人在朝堂上很是独善其身,再加上他年事已高,官位也不显要,几乎没有人去动他。
“这你就不用担心了,爹爹既然提出来,就有几分把握说服他。”太老爷孙怀博有些保密的笑着说道。其实太老爷和钦天监的王英和并不是关系好到了可以为对方承担风险,而是太老爷知道王英和做官虽然独善其身,可品行端正,对于与百姓有关的气象都很是上心,相信让他出来说一句公道话,并不困难。
听了太老爷孙怀博的话,大老爷孙志远心里有了底,不再总是打怵,觉得计划通过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其实一直以来,大老爷都知道他要做的事难度很大,不说有没有人相信他的判断,单是他自己,就有拿自己的官场生涯做赌注的意味在其中。如果事情发生了,那一切都好说,可是一旦没有发生,别人就有了攻讦他,或者透过他,攻讦他背后的太老爷孙怀博甚至是二皇子的借口。
可事实是太老爷孙怀博不仅在言语上支持大老爷孙志远,还在行动上给予了支持,大老爷孙志远觉得特别的欣慰和自豪。
现在不需要考虑该不该做,而是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做什么。
考虑到兴修水利的具体细节,大老爷孙志远对太老爷孙怀博说道:“爹爹,维修水利花费也不低,如果实打实的用在了水利维修上,那还好说,就怕下面的官员把这钱,当成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