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细细诵读是正经。
我至今都记得给我讲红楼的那个老头,老神在在,把他厚厚的讲义往书桌上磕一磕,点上一支烟,闭着眼,操着一口湖南普通话,摇头晃脑的讲述起来。烟雾缭绕中,他讲的畅意,我听得神往。有一回,他正讲“滴翠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血”,喃喃的念着那段传世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霜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钵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笑人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然后他忽的向我道:“这宝钗戏蝶乃是占春之举;黛玉葬花却是伤春之痛。各有各的风情,各有各的味道,也各有各的缘法。蕴茹,钗与黛你选做哪个啊?”我一时愣了,随即朗朗答道,“先生,这宝钗黛玉的官司怕是纷纷绕绕了几百年了,绕是如此,仍是没有定论,我又如何选择呢。”其实在我心里,纵然不喜宝钗过于城府森严,心机细密,可也实在没办法打心眼里爱上那个感春悲秋,自怜神伤的黛玉。只能庆幸,我并非那宝哥哥,不必夹在其中无法自处。更庆幸我脱离了那个时代,我可以有我别样的风采和自由。
在当时那个到处都插着米字旗,挂着英文标示的香港,有多少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洋洋自得的以大不列颠帝国英女皇的子民自居,又有多少流着炎黄子孙汩汩鲜血的中国人期盼着香港永远臣属于大英帝国永远不必回归中国。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父亲还能有这样的一番坚持和执着,我是敬佩的。
第6章
在这一点上,庄恒倒是像极了父亲。虽说他表面上并不如父亲那般的抵触西方文化,一口英文更是说得地道。但我知道,他骨子里的那份身为华夏民族子孙的骄傲和自豪比之父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在我们家里,庄宇庄楠所受的中文教育更甚于我当年。家中那个可媲美小型图书馆的藏书室就已经是包罗万象了,庄宇庄楠从小就是在里面找着古籍长大的。每回有机会到内地去,我们也都是尽量把他们带在身边。庄恒是从来不允许庄宇庄楠叫他一声“爹地”的。说是听着就别扭。于是儿子女儿也就从善如流的只喊他“爸爸”,偶尔也戏称他一句“父亲大人”。我不知道孩子们是不是也如我幼年那般在背后暗暗腹诽,可我希望他们有一天能真正明白我们的苦心,能真正和他们的父辈一样拥有做中国人的骄傲。
记得大概在80年代末,庄氏终在香港稳占一席,称霸金融地产业。在那之后,庄恒向董事局提出议案,要投资发展中国内地市场。按理说,庄氏的股权我与庄恒共占百分之70,他绝对有一言堂的资本。可他甚少这样做。那次是个例外。当时庄恒的议案一提出,庄氏内部纷争不断。反对的呼声明显占多数。要知道,那个时候大陆的市场经济体制一片混乱,国家局势又不甚明了。在这个时候进军内地市场投资房地产开发,不能不说是有极大的风险的。然而庄恒拍板定案。
那次是我少有的上中环的庄氏总部去,以大股东的身份列席董事局会议。我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我的丈夫对着满堂的董事股东们,清清楚楚地宣布,“我决定进军大陆市场。原因很简单,我是个中国人。”望着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他,我有着沉沉的义无反顾的感动。也许就是这份不为岁月所磨灭的坦荡与豪情,让我自始自终都无法放手,无法转身离开。
那是后话了,且说回我碰见庄恒的那天晚上。我早早的就候在主屋里那个与饭厅相连的小偏厅里,好容易把大哥给等了回来。于是乎我堆上一脸自己想起来就寒战的谄媚的笑容,央着他将庄恒的事情跟我说了个大概。
我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那个名动香江的福云门庄绮的弟弟。前一阵子在上流社会闹得最沸沸扬扬的莫过于黎家大少爷和这位庄大小姐喜结良缘的事情了。只不过他们大宴宾客的时候我恰巧随母亲在大屿山小住,母亲是向来不愿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