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那个实验方法,也可以推广到我们今后的实验中,借鉴参考。”
“等着这一组比赛回来,我看到时可以建议学院,让他们组再扩展一下,专门搞个大一点的课题,起码二类以上,你说是吧,柳教授?”
“……”柳教授现在就像是有根鱼刺卡在喉咙里,根本不想回答徐教授的话。
――
台上,董文斌已经做完了最后一页ppt的汇报:“以上就是我们这个项目的课题汇报,如果有不完善之处,还请各位老师、评审和同学批评指正。”
董文斌又鞠了一躬,台下响起掌声。
宁夏也跟着鼓起了掌,朝着董文斌竖了一个大拇指。
整个汇报很顺畅,而且很完整,基本没有遗漏。
“下面是答辩环节。”主持人开口道。
话音刚落便有一个声音响起。
“那我先来问一个问题吧。”
说话的是坐在最中间位置上的周教授,对方上身微微前倾,脸上透着感兴趣的神色。
“你们这个课题的方向和立意不错,整个实验的设计非常有意思,但我想知道,你们如何去控制ra-re本身的活性,据我所知这样不具有吸收排他性的微生物,本身的活性也极难控制,因为你不知道它会‘吃’进去什么东西。”周教授问出了自己关心的点。
董文斌微微一愣,不过很快给出了答案:“ra-re的活性和周期的确很难控制,因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不直接去控制ra-re的活性和周期,而是利用另外一个菌种re-s来控制。”
董文斌不用多说,随着两个菌种的结构被放到投影上,在场的教授们已经看懂了这其中的关系。
又一个很创新的方法,get到了。
“那我再来问一个问题”,周教授眼神发亮地又问:“根据你刚才汇报的情况来看,ra-re菌种还未达到稳定状态,这个问题在后期的实验、乃至应用当中,如果克服这一点?”
董文斌继续回答:“目前菌种的确不稳定,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最终菌种,针对菌种稳定性问题,我们采取的方法是n代培养,通过n代基因组记忆和基因强化来最终实现菌种的稳定性,包括作为诱导菌种的re-s也是。”
顿了顿,董文斌又道:“目前我们的培养刚刚进入第3代,根据现在的参数检测建模,预计在第7至8代的时候能够达到合理稳定状态。”
这些都是他们提前准备好的答辩内容里有的。
这会儿董文斌终于明白宁夏为什么说让他们做汇报ppt的时候别做得太满了,可不得留下一些空间对付答辩么。
“我也来问一个问题。”
……
在场其余的评委也开始提问。
“我想知道,这类菌种,除了之前你们汇报中提及的应用范围,是否还考虑过其他?”
这问题令董文斌顿了一下,站在讲台上神色微变,不过从他略微收紧的下巴可以看出,他有些紧张了。
这个问题不在他们之前准备的“题库”里,不过董文斌想起来,宁老师给他的那一叠纸里面有。
董文斌翻了那页纸开始照着回答。
声音有些紧绷,不过这回答倒是令在场评委满意的。
第86节
他们组的答辩似乎快要结束。
这时,一道严厉的声音响起,提出质疑:“关于你这类菌种的作用效果,全部都是推测和分析,我怎么知道你后期一定能够达到目标效果?!”
说话的人不是柳教授又是谁。
这……
众人一愣,有些奇怪地看向柳教授的方向。
董文斌也被问住。
本身这样的实验就是一个探索过程,这么问就好像在问‘你3点出发,以b市的交通,我怎么知道你能不能在4点到’,这分明就是在找茬!
“我们整个设计非常完整,按照理论推导,是能够达到目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