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1 / 2)

说起裴姓,有这样气度的人,除了河东裴氏不作他想。河东裴家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曾有十世九公之称,在前朝氏族志上排第一等,于本朝虽弱了些,也是极为煊赫的世家。

“郡主谬赞了,”裴明彦微微一笑,“都是虚名罢了,况我家只是裴氏旁支庶子,资质平平,没能有幸蒙族中长辈教导,不敢自夸。”

听起来是裴氏不得重视的旁支庶子,但舒宜扫过他身上洗得发白的青衫,便知“不得重视”这话还说客气了。看他通身气度和行卷中的笔墨,必定是从小读家学,只有裴氏这样的 世家大族才供得起。

而裴氏出来的人,衣食都朴素到寒酸的地步,又独自带着弟妹来长安寻亲,恐怕家族不止没有襄助,还有所克扣欺压。

裴明彦被舒宜和舒之勉上下扫视一番,依旧坦荡,稳稳立在原地,连眉目都不动一下。他妹妹也站在原地,眼观鼻,鼻观心,只有最小的那个男童忍不住看了舒宜几眼。

“这些人有眼不识泰山,”舒宜笑道,“郎君不妨带着弟妹随我稍坐,待京兆府来人,我愿做个人证。”

“却之不恭。”

也没什么好挑的,舒之勉选定了身旁这间客栈,命收拾个雅间出来。掌柜的如今笑得见牙不见眼,颠颠命人洒扫干净,上了茶果。舒之勉想得周到,还命他将兄妹三个的包裹都捡回来,收拾整齐了。

裴明彦和舒宜在门口互相谦让一回,最终还是舒宜走在前头,她边走边暗暗磨牙:还好今天是碰见了,不然万一这事闹出来,光天化日,长安治下,有恶霸强逼着买良为贱,竟然还买到裴氏子弟头上,这可太精彩了。

十四

坐定了,裴明彦娓娓道来:他和妹妹裴静姝、弟弟裴时玄确实是河东裴氏旁支,父亲裴重山早年投军,母亲早逝,族中长辈本就不支持他们父亲从军的决定,认为是堕了裴氏多年的清名,而裴重山投军后又多年没了音信,三个半大孩子在大家族中受到的磋磨,不用问也能知道。

裴明彦带着弟妹又站起,郑重向舒宜道谢:“虽说大恩不言谢,但郡主今日恩义,我兄妹三人必不能忘。”

两个小的也有模有样行礼,看着可爱极了。

原本看出他们是河东裴氏的人,舒宜就提起了三分小心,而今听说他们父亲是从军报国了,更添由心而发的敬重,连忙站起扶住他们:“真折煞我了,令尊从戎,是保家卫国的义士,我等在长安的安宁日子,全仰仗令尊这样的将军呢。”

大桓开国便重武事,又加上突厥屡屡犯边,如今边关打仗的将军们,在民间风评都高得很,朝中更没有什么文贵武贱的荒谬风潮,舒宜所言,确实是实在话。

裴明彦却坚持一揖到底,方才抬头:“长安热闹喧哗,可为我兄妹驻步的贵人却只有郡主一个。”

舒宜再三称谢,寒暄几句,舒之勉在一边努力撑起笑脸,又招呼小二上些零食茶果,给两个小孩填肚子。舒之勉只是半大孩子,手腕和情商都赶不上裴明彦,但招呼两个孩子玩绰绰有余,他带着孩子去窗边玩了,舒宜和裴明彦就有了空间叙话。

舒宜啜了口清茶:“你们在此稍待片刻,京兆稍后估计会派人来相请,你们愿意去就去,不愿去跟派来的小吏照实说就行。你也可将令堂的名字籍贯给我和京兆,我们会帮着留意一下。”

还真不是舒宜仗着认识京兆,教唆裴明彦托大,要知道,这年头,世家的架子就是这么大!比这更骄横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裴明彦显然是世家中少有的谦虚谨慎之人,他微微一压英挺的眉,对舒宜笑道:“劳烦郡主费心了,京兆恪勤匪懈,亲自垂问此事,我自然全力配合。只是,在下还有一事,不知郡主可否允准?”

舒宜心知,以裴明彦如今的能力和性情,将来绝非池中之物,因此不敢轻忽,问道:“不知是什么事?”

“郡主近日在长安求才,在下略有耳闻。我虽愚钝,倒还识得两三个字,也有一把力气,愿为郡主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