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2)

她只在最初令人编了瞎话满街传,后来就再也没管过流言发展,现在要找那些说书先生的痕迹,再找不到的。街上卖的书,也很注意,没在明面上和越国公府扯上关系。

如果皇帝是一个坚定的人,就不会在之前淑妃的那么多次眼泪中软了耳根。现在舒宜一强硬,他就犹豫了:“珠珠,你别太激动,又没说是你。”

舒宜酝酿了一下,很快泪盈于睫:“陛下,臣女实在是无法自证清白啊。”

皇帝只能说:“你莫要多心。”

舒宜点点头,把这句话原封不动转给了淑妃:“娘娘,还是莫要多心。”

淑妃气得要吐血,舒宜微微一笑。

之前仗着皇上喜欢和稀泥的性子,占了那么多次便宜,现在自己吃亏了,就知道和稀泥不好了?

不是淑妃先令人编风言风语嘲讽舒家,又编故事试图阻止闻岱出征,又怎么会有今天的局面?

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好了,不说这些烦心的了,”舒宜看向皇上,“我今天真的是有好东西献给陛下。用这新东西印书,省力又省钱,不知能让多少寒门学子读得起圣贤书呢!”

皇帝果然感兴趣:“是什么?给我看看。”

“是活字印刷,圣人看。”舒宜是特意带足了东西进宫的,眼下要手下婢女演示讲解一番,又拿出一本活字印成的《论语》给圣人看。

圣人越看眼神越火热,他已想到了这能省多少雕版和抄书的力气,从此藏书也能不被世家垄断,更便捷地流通于民间。朝廷也可更方便的勘定正版书,发行于天下。

“好,好!把你的法子留下来,稍后朕派人跟着你去详细问你府上的匠人。来人,朕有赏。”

淑妃憋着气,带着舒宜领到赏赐的消息回宫。底下人又皱着脸来报:“娘娘,那闻都尉上了一道奏折。”

身为一个有野望的妃子,找人联络前朝虽然是违规的,但也是必做的。今早朝上传来的消息,这会下午就能送到她案头。

淑妃一皱眉:“急什么,现在闹得满城风雨,他总要解决前妻的事情吧。”

那下人苦着脸摇头:“娘娘,您看看吧!”

舒宜一回府,也听说了闻岱的事。

他两者都没有选,而是上书一封,称自己与前妻朱氏失散,便是夫妻缘浅。他曾几次派人回居雁关寻找家人,只找回儿子和母亲,却一直没有朱氏的消息。而今得知朱氏已再嫁,他也不愿破坏她现在的生活,愿赠朱氏五百两银子 ,让她与新丈夫好好过日子。

既极陈了自己与前妻缘浅,不便复婚,又给了她些钱保证生活,难得的两面净光。越国公欣赏地道:“是个仁将。”

奏折末闻岱还写道,在北方边境,像自己这样一家分散,乃至生离死别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都是突厥入侵的缘故啊!他愿“领陛下命,拒敌于北,使边境太平。”

而长安又传出一股论调,说闻岱前妻为人母亲,竟在乱军之中抛弃亲生子而改嫁,双方自然不会再有什么联系。闻岱府上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参与到风波中,也不正面回应,这最后一波议论没得到知情人回应,就像失了炭的火堆,很快也熄灭了。

舒宜不知道真相,不便评说,不过好在这事终于结束了,朱氏得了银钱,足够几辈子衣食无忧,而长安的风波平息,围绕着闻岱的争论止息,终于又可以开始讨论出征的事了。

这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就此沉寂下来,闻岱再次将出征的请求摆上皇帝案头。

又有多少人要围绕着出征的决策角力,舒宜暂时没空关心,因为书坊终于做出新纸了。

自那日汪掌柜听了舒宜换种装订方式的想法,便命人日夜不停地换材料试验,竟还真的让工坊的一个匠人搞出了新的纸张。

舒宜看着手上的线装书,书页洁白,墨迹清晰,装订整齐,已经从如今流行的卷轴和蝴蝶页往前迈了一大步,更接近后世现代的书了。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