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俩正说着话,院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还有说话声。等到了门边,说话声忽然没了,抬头一看,秦氏领着几人已经进了屋。
“婶子,大丫,人都给找来了。这可都是村里出了名的麻利人。别看年轻,干活可稳当了。来来来,大家伙坐这儿。”秦氏招呼着人,陈氏和秦雅也站起身往里让。俩人虽来了这么些天,可人还有认不齐的,尤其这里都是年轻媳妇,有一个还是刚过门不久的。
“就是,咱们赶紧坐下,人家好给说说咋回事。”一个瓜子脸的妇人先开口,“是吧,大嫂?”
“是这么个事。我想找大家帮着处理点海蛎子,可能得四天后。得看那边什么时候送来。约莫一天尽够了。工钱嘛,一天二十文。包一顿午饭。没啥要求,就是干活麻利、干净。你们还想问点啥?”
几个人对视了几眼,摇摇头。最后还是那瓜子脸妇人,也就是秦氏弟妹,姓李,开了口:“大丫是吧?那钱是当天给还是后头再给?”这话正是其他人也想问的,遂一齐看向秦雅。
“当天给。干完活就给。”
“那就没啥问的了。听着这活倒不累。我们几个肯定不能给耽误了。”李氏松了口气。这工钱不低,镇上码头扛麻袋的一天才三十文。她们这就在家跟前,也不用出啥大力气。
“那等时间定下了,我告诉秦嫂子一声。”
众人一听这话,也没啥好问的,都回去等信了。
从张家出来,陈氏怀里还碰着一盆花,本她想分一棵出来,可秦氏非得把这一盆都给拿来。唉,这要是自家再给养死了,都对不住人家这么热情。
等到了家,发现秦大川还没回来,想是还得等一会。算算时间,也该烧火做饭了。
秦雅直奔后院菜园子,薅了几棵小葱。她早就想吃焖子了,可家里的酱还没发。这几天,酱总算发好可以吃了,她可不就赶紧做一顿焖子吃。其实,刚发好的大酱,直接拌菜或者蘸着吃就很好吃。
前世时,她经常用青椒蒸焖子,现下自然是没有青椒,就用葱叶代替吧。小葱切碎,和鸡蛋、大酱一起搅拌均匀,最后放油,再拌匀,直接上锅蒸,别的啥都不用放。这鸡蛋焖子可以配粥吃,拌小青菜吃,还可以拌茄子。
第二天,陈氏看家,秦雅和秦大川赶着驴车去了高岭镇。装蚝油的瓶子还得去买,秦大川打听过了,高岭镇上有个陶窑,从那儿订货比上县上要便宜得多。
两人到了镇上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陶窑。陶窑主人是个中年人,听二人说明来意,将他们领到屋里。屋里架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陶器,光壶就有几十种。
“不是我夸口,这附近就属我这儿东西最全,价格也最合适。别看有些地方便宜,可根本用不住。”说起自己的陶器,中年人侃侃而谈,秦大川也很给面子,还真就挨个问起来。中年人终日来往的都是商人,商人可没闲工夫和他在这儿聊。好不容易今天碰上个肯听他说的,可不得说个够。
在秦雅看来,这人虽有些王婆卖瓜嫌疑,但人家那东西也确实挺好。只要东西用得住,她倒不在乎差那仨瓜俩枣的。这是第一批大订单,可得给底子打好了。为此,她特意画了图样,就是想给自家做个标志。
等那二人终于聊完,中年人仿佛才想起正事,赶紧接过秦雅手中的图纸,看了看,问道:“这个你们要多少?”
“一百二十个。”秦雅有些多做几个,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有个闪失,也能有个替换的。
“两天吧,一天有点急。我这手头还有点活要赶。”
“行,那我们两天后再来。你这儿有那种大的陶罐吗?若是有,我今天先把陶罐拉回去。”秦雅想着先把蚝油装陶罐里,等送过去时再装瓶。
“有,有。在前边呢。”
把陶罐装上车,姐弟俩就往码头去了。这是俩人头次来这镇上,往常总听说镇上码头热闹,想着来都来了,总要来看看。这么一见,果不其然。
河边停着几艘船,力工正哼哧哼哧扛着麻袋把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