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的岩浆。石头是有熔点的,到一定高温会熔化,化成岩浆流出来。女娲把石头熔化成岩浆,然后去补天。好像我们画油画一样,用五色石炼出来的岩浆把天补起来。后来的中国神话告诉我们,傍晚往西北边看到的彩霞就是女娲氏补出来的天空。

孔子不喜欢神话,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喜欢“哈利·波特”,不喜欢魔法,他喜欢理性,所以后来中国神话大量流失。《红楼梦》的作者却非常喜欢神话,他跟儒家不同,他觉得人的梦幻的空间其实是有很多性灵在里面的。

如果西方的文化里面有很重要的希腊神话作为基础的话,我们的神话,比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其实是应该重新整理出来的原典神话。

《红楼梦》作者从神话讲起。女娲氏在什么地方炼石?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把这“山”、“崖”跟“峰”拿掉,剩下的“大荒”、“无稽”都在讲不可查考、不可考证。大荒是时间的最初,所谓的洪荒;大荒无稽,是查证不出时间的最初。青埂,有人认为它是“情根”两个字的谐音。情根,这本小说整个在讲“情”。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女娲开始炼石头了,此时用到数字,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十二是月,二十四是节气,是一年的节气,都在讲时间。

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三六五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剩下一块没有用。那一块石头没有被用,心里面有好大的忧郁。因为忧郁,开始修炼,经过日月风霜,这块石头锻炼成人形,就变成了宝玉。《红楼梦》原来叫做《石头记》,是讲石头的故事。

这块石头修炼以后,有一天忽然觉得应该到人间去经历一下繁华,他碰到了两个仙人,仙人劝他不要去,说人生无论怎么繁华到最后都是空的。可是他凡心已动,“凡心已动”就是执迷,你跟他讲什么都没有用,这个小说相信真正的领悟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有一点像我们在读赫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又名《悉达多》),作者把悉达多和佛陀,分成两个人来写,年轻的悉达多在寻求一个真理的老师,一旦找到真理的老师,就要跟他出家去悟道去修道,有一天,他真的碰到了佛陀。别人就说你一生都在追寻真理的老师,现在碰到了,为什么不跟他出家去悟道。他在那一刻呆住了,他忽然想说我才二十几岁,好像我应该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如果有所领悟,这个领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要打着滚走过来的。他后来在这个小说里认识了妓女,跟妓女情爱纠缠,走进赌场豪赌,把对情欲和财富的贪婪全部都经历了,最后有一天走到河边,碰到一个渡船的人,那个渡船的人说:我一生就是把人从此岸渡到彼岸去。他就接了这做摆渡的工作,赫尔曼·黑塞的这个小说跟《红楼梦》的观点非常像,就是历劫,这个劫难必须亲自去经历。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含玉而生的宝玉

一僧一道两位仙人把石头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缩成扇坠大小。中国美术里面,石跟玉是不可分的。在西方,硬度很高的一种矿石叫做玉,在中国的《说文解字》里面:“美石为玉。”石头经过人的亲近,经过血汗的沁润就会变成玉,玉跟石是同一个东西。宝玉生下来嘴里含了一块玉。他同时又觉得自己就是那块顽石,一无所用的顽石。顽石跟玉本身,看你怎么去看待,你爱它,它就是玉,你不爱它,丢在洪荒里,它就是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

贾宝玉出生的时候嘴里含了一块玉,这是一个不可解的神话,为什么作者会说他含玉而生?这个“玉”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红楼梦》善于用谐音字,所以“玉”这个字,其实就是欲望的“欲”,王国维认为是叔本华哲学里面讲的“意志”,玉一不见,他就失去“意志”,失了本性。“玉”在小说里面变成一个象征。

《红楼梦》里出现四个名字中有“玉”的人物,宝玉、黛玉、妙玉还有一个蒋玉菡,只有四个人名字里有玉,其他人都没有玉。有一个丫头本来叫做红玉,后来王熙凤喜欢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