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日记发表,相信都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好的文学是真实的人生,不是一定有道理可讲。任何人的一生,像镜子一样地呈现,都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吧?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还”的哲学让人超越
“都云作者痴”,“痴”这个字,一个生病的“病”里面一个知识的“知”,(繁体字里面是一个怀疑的“疑”),这个字是中国美学里最重要的一个字之一。这个字有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解释,我们讲“白痴”、“痴呆”,是不好的意思,智力受障碍的叫做“白痴”;可是我们说这个人“痴情”,就是另外一个意义了。这个“痴”字在美学上是说:理智逻辑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痴。人生没有这个“痴”,也就无情,生命里执迷的东西,没有办法解释的“爱”,就是痴。
《红楼梦》在写这个“痴”字。林黛玉一直哭,没有办法解释,如果你家里面有一个女儿是这样子,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子,没事就哭,你大概烦死了,你会找心理医生说她是忧郁症之类的。可是《红楼梦》解释说,多少多少年之前,在灵河岸边(灵河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就是一个心灵的河流吧),有一棵草叫绛珠草,这棵草快枯死了。旁边有一块石头,这个石头修炼成了神瑛侍者,变成了一块宝玉,他觉得这棵草非常可怜,就每天舀一点甘露去滋润它,这棵草因此得以久延岁月没有死掉,最后它也修炼,修成了女身。这块石头有一天忽然动了凡心,要去人间,经历一下繁华世界。这棵草就说,我受了他的甘露之惠,并没有这种水可以还他。因为你该还的东西没有还掉,五脏六腑郁结着缠绵不去的东西,就会“缠绵”。她说,他到人间去了,那我也去一遭吧。她就变成黛玉,她说,用我一生的眼泪来“还”他,大概也够了吧。所以黛玉是要一直哭的。
“还”这个字,相对于“痴”,是《红楼梦》的主题核心。所有的“痴”,都是因为要“还”一些东西。欠了别人东西,必须要还。东方哲学,相信轮回,我们的生命不只这一世的,是好多世的累积,所以这一世见面,大概都有前世缘分,缘分牵连复杂,是我们不可知的。我们要“还”各种不同的东西,父母可能要还孩子东西,孩子可能要还父母东西,老师可能要还学生东西,丈夫要还妻子东西,妻子要还丈夫东西。人世间如果是一个“还”的哲学,很多不可解的、荒谬的、啼笑皆非的现象,就有了懂得和超越。我觉得《红楼梦》是在谈这样的人世间的情缘,而这个情缘是常人不可解的现象。
真事隐去,心存悲悯
写这本书时,作者要把真正的事情隐去。小说里第一个出场的人名字叫做“甄士隐”。《红楼梦》里面人物的名字常有谐音,甄士隐,就是将“真事隐”藏了。作者在写自己的祖辈、父辈、同辈所有的人,都隐去真事。这跟我们今天八卦的态度不一样,有一种厚道在其中。对作者来讲,回看自己家族的历程,他既要透露,又要隐藏,在隐藏里包含着对活过的人的爱恨,他已经超然了,他要留给活着的人一点点可以活下去的安慰或者鼓励。他写《红楼梦》,不是要暴露隐私,而是悲悯的宽容,所以一开始就表示要把“真事隐去”。
考证家很努力地要把“真事”挖掘出来,恐怕也违反了文学创作的初衷,真正好的文学绝不是八卦。真正好的文学,一定是对人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观察与领悟。它关心的不是挖掘“真事”出来之后的得意,相反,是悲悯,得意跟悲悯绝对不同。当一个事件发生,怀着悲悯之心去看,跟怀着幸灾乐祸之心去看,刚好就构成了文学跟八卦的差别。今天有这么多朋友喜欢《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有一个跟我们今天世俗道德很不同的人性的提高,你读它的时候,会感受到它是在写真人真事,可是这个将“真事隐”去,其中就有一种悲悯的态度,每一个人活得都不容易,因此下笔时不会赶尽杀绝。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我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