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段岭答道,“把邺城所有的士兵,全部派出去。”
武独沉默片刻,段岭把头盔递给他,武独改变了主意,戴上头盔,喝道:“点烽燧!通知河间来援!”
这是入冬后第一次点起烽燧,段岭却万万没想到,是在这么个情况下。武独与段岭分头往城中东西营,策马疾奔,把军营里的将士全部叫出来,又吩咐人沿着烽燧道路赶往河间,与秦泷会合后,让河间全军出动,顺着官道南下。
天地间鹅毛大雪飘飞,乌云后的一抹残阳没入群山之间,为厚重的云层染上了一层血似的光芒。
李衍秋的队伍碰上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暂驻于定军山下的驿站中。风雪甚大,苍河上结了一层冰,须得等风雪停后,苍河封上厚冰,方能从冰面上渡河。过河再经玉衡山系的东部山脉尽头,便是淮阴。
驿站内挤满了南来北往的过路客,有从河北南下的,也有北上回家预备过年的,驿站中生起十余个火盆,滞留此地的行人各占据了一小块地方,喝酒的喝酒,闲聊的闲聊,都在等这场大雪过去,好继续他们的行程。
“老爷。”郑彦绕到屏风后,将食盒放在李衍秋面前,说,“河面还不能走,冰太薄了。”
李衍秋没想到自己居然被阻在了这个地方,身为天子,却违拗不过老天爷的意思。
“喝点酒吧。”李衍秋朝郑彦说,“这一路上你滴酒不沾,想必已憋得很了。”
“到淮阴再喝吧。”郑彦答道,“这儿也只有烧刀子,入喉烧人。”
郑彦这一路上时刻保持着警惕,不敢喝酒,只怕误事。平日里虽没少受李衍秋挤对,但关键时刻,主仆二人都十分有默契。
“跟着的人呢?”李衍秋问。
“都安顿下了。”郑彦答道。
两百多个人,光是吃喝扎营,就不是等闲事,段岭生怕李衍秋有危险,特地派出邺城军跟着。郑彦便让他们在驿站后废弃的民宿中暂且扎营,砍树生火。拨出人手在外轮流巡逻。
过往客商都知道屏风后有位做官的,说话不敢扰着了他,所幸这对主仆也不难相处,住了两天,话也很少说。有人想巴结奉承几句,送了酒进去,便被郑彦退了出来,好言答谢。
于是驿站内客人便纷纷猜测,这人也许是个还京的外地官,也许是去拜访淮阴侯的县令。外头巡逻的邺城军倒是管得很好,也不扰民,制式盔甲被认了出来,便招人议论了一番。
☆、第183章 遇刺
议论的内容无非是河北这些年里的变化。其中有一队商人从西路来,途经定军山,等风雪小些后预备回河北郡去。行路客与商人在驿站内聊起,所言便或多或少地传到了李衍秋耳中。
关于河北,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在今年秋冬民生逐渐恢复,也不是朝廷的税赋优待,而是河北校尉武独以河间、邺城两地仅有的四千兵马,两次退去了元人的六万大军。
这预兆着自李渐鸿驾崩的三年来,也许大陈终于出了一名能正面抵抗北方胡虏入侵的将领。九年前,也正是在这么一个冬天,北方传来兵变的消息,北良王李渐鸿的兵权被解除,两名副将经几次调动后守卫潼关与玉璧关。辽国挡住了北面屏障。
而近三年里,随着上京战败,耶律大石战死,辽国面对元人的不断侵扰,领地已进一步被挤压,眼看大陈的北面防线已快与元人接触,国内不免人心惶惶。如今河北军的再次崛起,令不少人从中看到了希望。
“你觉得他怎么样?”李衍秋轻描淡写地问道。
郑彦坐在李衍秋身后,答道:“拿得起,放得下,有他爹的脾气,豁达。”
屏风外的旅人,正在议论河北太守王山,也即是段岭,李衍秋听了一会儿,不由得想起往事来。
“叫个人进来。”李衍秋说。
郑彦便出去招呼,先是请驿站内诸人喝酒,又将一名胖胖的行商叫进来。
李衍秋客客气气地招呼他喝茶,那行商姓王,寒暄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