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礼易乐春秋,《易经》少了三分之二,《乐经》只剩下一个书名。]

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本就在为已经去世的弟子悲伤,得知《连山》《归藏》《乐经》失传更难掩悲绪。但他能做的很少,只能让弟子广收门徒传授学问,就像天幕所说的那样,书籍太贵了,能读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他创办私学以前,读书认字是贵族的特权。

孔丘无声叹息,礼崩乐坏,他推崇周礼,却又不知不觉间做了礼崩乐坏的推手。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轻哼一声,这就是后世挖人坟墓的理由吗?浅薄!

不过他还是命令道:“赵高,令刀笔吏多多刻录书籍,赐众臣为陪葬品。”而后他又补充了一句,“赐喜整套,再另赐喜一块地做墓地,朕陵墓边角的陪葬坑也都换成书籍吧。”

远在咸阳的喜还不知道始皇帝陛下已经不讲究地惦记上了他的墓葬,皇帝的旨意从雍都到咸阳还需要一些时间,但他依旧受到了骚扰,他的同僚们似乎都想为他提供亿点点书籍作为陪葬品,就连一向严肃认真的上官太史腾也不例外。

【回到题上来,知道了王夫之的作品名称,这道题的C选项就不是问题了,刷题的时候遇到类似的把思想家改成哲学家的题也是换汤不换药,做法和思路完全一样。】

[了解]

[我感觉我曾经会过]

[高中肯定背过,只有那么一点点印象]

[这么多东西是怎么记住的啊!!!]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自得地呷了口茶,他都这把年纪了,跟个小姑娘置什么气,都不在一个时空,天幕上的人也就仗着比他晚生了几百年,一个一个的都不如他。至少背诵这东西对他来讲毫无难度,过目不忘就是这么骄傲。

【没办法,十几本书呢,只能说不要死记硬背。既然说到王夫之,顺便把刚刚提到的经常和他组合出道的黄宗羲、顾炎武也一起说了吧。这仨人是一个组合,叫做“明末清初三大家”,思想在某些程度上也有些相似,刚刚提到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可不是反对君主制啊,千万不要错写漏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小辰放心,漏不了的。]

[哈哈哈我不考试,小辰加油!]

[同不考乐子人一枚。]

[打工人报到!]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冷哼一声,有什么区别?都是文人的胡思乱想,得亏这些人生得晚,不然他掘地三尺也得让这群人知道好歹。

明,崇祯元年(1628)。

朱由检挥退宫人,抱住脑袋,缓缓蹲了下去。他不知道王夫之是谁,也不知道顾炎武是谁,但听到黄宗羲的名字被列在“明末清初三大家”中,他就知道,大明极有可能亡在了他的手中。

黄宗羲是万历三十八年生人,而今才十八岁,只比朱由检大一岁。朱由检知道他是因为他在刑部会审时别出心裁地为父报仇,朱由检还称赞他是“忠臣孤子”,天幕说黄宗羲反清复明,他倒也不负这句夸奖。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见天幕提起老友,王夫之露出一个舒畅的笑容,而后又忍不住苦笑。老友本来就不停被朝廷征召,这下更不得闲了。

【刚刚说王夫之的书四本有三本都带着朝代名,黄宗羲就更了不得了,三本书都带有朝代名,它们分别是《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这些书名里出现的朝代名都是偏后的欸?我们的D选项似乎已经出来了,D选项也被排除了。BCD都被排除了之后,就剩A一个选项。不得不说这个选项太有迷惑性了,记错一个字这题就只能靠瞎猜了。】

[那是一个字的事吗?那是完全不会呀。]

[明夷待访录的明是朝代吗?]

[应该是吧?明/夷/待访/录,好像是这么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