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却目露精光,竟会有如此有效的愚民政策。

周,如意元年(692)。

武曌揉揉眉头,已经感到疲惫了。李唐推崇道教?,她以推举佛教?来应对,上个月天幕讲到四次灭佛便给她带来了些许麻烦,今天又来一次,好在问题不算大。

【然?后北魏末年有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问世,那就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保存了现已亡佚的《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农书的部分内容,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的农业科技知识,反映了当?时北方的农业技术水平,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著作[2][3]。最后这?一句很重要,背熟练了,这?道题的正?确选项,说?不定今年就再考一次呢。】

[怪不得《氾胜之书》不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原来真的已经失传了。]

[好歹保存下来部分内容,那些连书名都没留存下来的书也就罢了,光传个书名有什么意思?]

[《四民月令》也失传了啊。]

[肯定就是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失传的,大家都急着跑路呢,肯定要带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书又重又沉,就算带也只带最紧要的呀。]

[家里有藏书的肯定都不是一般人家,也用不着他们种地,肯定不带农书啊。]

[农书这?种东西很难留存下来吧?农民不识字,识字的大多?也基本?不种田啊。]

北魏,太和十年(486)。

拓跋宏摇摇头,士人逃亡时非是不带农书,而?是南方不同于北方,《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记录的农业经验不适用于南方,因此带不带都无足轻重。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弘历挺理解衣冠南渡的士人,南迁本?就是保全性命的无奈之举,和那几本?丢失的农书相比,他们带走的书籍显然?价值更大,流传至今的书籍怎能说?没有他们的一份贡献呢?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有所发展,但战乱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深刻而?痛苦的,大量人口死于乱世、大量田地荒废、没有稳定的政府……与之相对的是,隋朝统一后,农业人口激增、垦田面积扩大、国家粮仓丰实。人口数量和田地面积不要多?说?,隋朝建国不过十几年都翻了几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隋朝修建的官仓,隋文帝就像囤囤鼠一样?在各地修建粮仓,囤积的粮食到贞观十一年都没用完,要知道这?时候唐朝已经建国二十年了耶!】

[老话说?的好,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呐。]

[隋文帝屯粮屯了个寂寞。]

[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记得在哪儿?看过有帖子说?隋文帝屯粮就是单纯的屯粮,有地方出现灾荒了他也不放粮。]

[啊?真的吗?]

[在哪儿?吃的洗脑包啊,肯定会放粮的,官府建的粮仓是有功能划分的,救荒开的是平常仓,其他粮仓不开很正?常啊。]

[是这?样?吗?]

[不知道啊,不好奇,可以上网搜啊。]

[众说?纷纭吧。]

隋,开皇二十年(600)。

杨坚皱眉,他的儿?子里没有一个出众到让他放心托付社稷的,近来他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孙子身?上,可惜几个孙子也极为平庸,没有格外出彩的。在选继承人上出了两次错,杨坚现在格外慎重,不到最后一刻,他是不会再立太子了。

也许是天幕的影响,杨坚看还没两岁的李家二郎都觉得他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李二郎越出众,杨坚就越发惋惜此子非吾家儿?。

唐,贞观十年(636)。

“唉,隋朝留下来的粮也不多?了,明后年便要用尽了。”李世民忧心,大唐这?些年算不上风调雨顺,每年都有地方发生灾荒,收上来的粮除了赈灾之外还要充做军粮,有再多?粮食都不够用。

唐,宝应元年(762)。

宁做太平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