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1 / 3)

用活力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宽巷子的老街老房将在今年八月全部拆除改建,对老成都风情迷恋不已的人们除了白天来此喝茶闲聊,晚上也舍不得放过与它相伴的机会.哪怕巷口已动土开挖,巷子里依然挂着破旧的红灯笼,摆放着一巷竹椅方桌,人声鼎沸.喝茶喝酒顺其自然.中国人外国人间杂其中,俨然已是国际化的街区.老人靠墙而坐是遥远的记忆中外公外婆的样子,人们摇着蒲扇纳凉也是小时候的事情了.这种熟悉和亲切表现在连这里的狗也成了自家的宠物.

穿过巷口工程的围栏看到的这幅画面,让我和海哥,两个没晚上来过这里的人成了贾老夫人去刘姥姥家玩.平和老佘轻车熟路往梧桐树下竹椅上一坐,海哥的超白痴语言就冲口而出:"在这儿喝?没空调嘛".我敢打赌至少周围不同人种不同年龄的人有十个停滞了手里的茶杯酒杯都在和我一起笑他.待坐定后,小酒馆的老板递来一把蒲扇,一扇就扬起了海哥儿时的记忆.然后一发不可终止.开口就是那时候咋样咋样……

过去了的时光要找准调子,宽巷子是绝好的调音师.小而窄的一条街融合了历史学者,绘画者,世界各地来蓉的旅游者,常住居民,小摊贩.开着,小酒馆,字画坊,古董店,露天茶座……离不开的一个共同话题,是关于成都的文化,成都的历史,还有各种曾经发生的故事,正在筹划的将来.所以,宽巷子也是交朋友的好地方.就象今晚,坐下不久认得的新朋友叫阿郎.他来自广东,自助游爱好者.白天在成都打工,晚上就来这里摆烧烤摊.操着不流利的普通话却有海鲜烧烤的好手艺.阿郎忙上忙下送来一份份烤好的菜,因为初成朋友,一律以最优价表达友情,而这边大家抢着付账时,阿郎总是一句,不急,不急,先尝尝味道.我们回报他的是不再陌生,随意地给他倒酒,大家随意地碰杯.

四个人一桌的局面随着朋友们的加入变成了九个人.朋友中有音乐才能的不少,阿毛曾是乐队的健盘手,平是鼓手,风的歌声永远的低沉磁性情绪饱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阿毛不知从那家店找来一把吉它.这三人一来劲,全桌人就开始了各声部的大合唱.从>到>,从>到>,翻唱了>>,唱遍了老歌,唱尽了想得起的新歌.歌声赢来周围人们的掌声.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在凌晨一点多的小巷里,音乐把一颗颗热爱欢乐与自由的心连在了一起.

海哥改变了眼光与怀疑,他要唱,要喊,唱出平时没有的激情,喊出平时不可能的话语.我们因他的快乐而狂笑不已.

最出人意外的感动是一名老人.七八十岁的年纪,先前没唱歌时他和老伴坐在墙边的竹椅上纳凉.自然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过着夜生活.待到歌起,他站在我们旁边情不自禁的打着拍子.同样哼着流行的歌曲,沙哑的喉咙冒出第一句歌时,我们大笑.有着意外,有着好玩的心理.然而,当邀他表演时,他认真投入的一曲>让我惊叹."是你,是你,我梦见的就是你!".他也年青过也爱过也疯过也快乐过呢.也许是宽巷子国际化的人文环境让他无所惧,也许,他的心依然天真,依然年青.多么可爱的老人.属于宽巷子的老人.

我想起了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白了……有多少老人唱得全一曲>?

我想我是半醉了,我有时跟着唱,有时带着傻傻的笑瞧着我对面的人.目不转睛,似乎要把这一刻的凝视镌刻成心里永恒的记忆.离我那么近的人啊,离我那么近的笑脸!我从没这么理解过音乐.理解过那些爱音乐的人.这一瞬间,我能肯定,我在用爱与珍惜来分享这份笑容和快乐.

头顶上的红灯笼画出一片光晕,笼罩的绿色梧桐悄然沉静.我听到树悠长的呼吸,我们的欢乐与悲伤它了然于胸,它深深呼吸,把所有的人世情感吸变成年轮,一圈又一圈.

如果可以,我能不能不走?能不能不走?!

终是不能的,不是么?笙歌会散,酒醉会醒.凌晨一点半,我提前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