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实话。”
唐舒怡和贾燕青倒没什么,只是附和着老夫人,江环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每一个人,灵儿应对自如,他想:这个丫头确实不是平凡之人,应该是见过场面之人,也不知将来是福是祸。以前她究竟是什么来历呢?她真的是常家的后人吗?看来需要了解一下。
担心了起来。
元宵灯会
看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元宵节夜,景灵的大街上人山人海,架火和灯会为这个古老的小镇增添了异彩,这一晚,岳府的年轻人都走了出来,老夫人也让灵儿和岳思敏一同出去,她俩在柳智信的陪同下走在了大街上观看着,刘玉菊吩咐银捧带了一个护院拉着岳致屏出去观看,自己却一个人呆在了屋子里。
岳海润早已在下午被温中原邀请到县衙,宴请过后,他俩一同走出了县衙,准备点燃景灵的架火。架火是一种造型社火,在晋中比较盛行,景灵架火起源于民间烟火炮仗,盛行于唐代,到清代已发展到奇异光彩的境界。架火以单桌顶立,共12张桌。寓意一年十二个月,如有闰月则顶13张桌。架火用纸、麻、竹杆等结扎成山石状,彩绘出来,再用各种纸炮、花炮、绣花炮编织成图案,悬挂于桌子的各层,成为集雕塑、绘画、结扎、裱糊、剪纸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燃放时,点燃走起火,经固定路线,打中架火最下一层,之后逐层燃放,鞭炮齐鸣,礼花喷射,硝烟弥散,五彩缤纷,十分壮观。
温中原和岳海润一同戏说着,众人早已将一用木框和纸仿制的明代刻碑立于架火前。按乡俗,在点燃架火前,将此焚烧。拓片所载原文是:
为祝天地水三宫三神,祝普天同庆贺新岁之五谷丰登,请免水陆之灾,风雷冰雹之害,降神火之威,压瘴气之滋生焉。
敬此流芳
社以神之体民,以火之望,普之以四面八方,借泰山之势,以火为望,社生灵,持以此山火为延庆。
树立此碑,继世永昌
自然这架火是由温中原和岳海润共同点燃。点燃后二人在兵丁的护卫下沿景灵的大街观看着这沿街五光十色的彩灯及街头的旱船、高跷、舞龙、舞狮、抛绣球等民间艺术表演。
景灵的灯仿效苏、杭、扬三州之风气,于道光时已颇具盛名,之后从咸丰、同治一直延续下来。灯的品种繁多,制作精巧。道光时,岳家从广东引进的宫灯形式有八角、六角样式,质地有玻璃、纱、绣缎三种。灯架多是紫檀等硬木制成。灯上装饰有书写的千家诗、唐宋诗词,并绘有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庶民百姓则悬挂贴剪纸灯影。灯影俗称走马灯,形状是圆柱体,或纸或纱裱糊,借烛光热力,推动转盘,以隐现各种人物故事和诗词灯趣。
岳思敏和灵儿被街头的绞活龙灯火表演所吸引,绞活龙灯火活动,是清嘉庆年间,当地人经商广东,将绞活龙的制作技水引进当地的。活龙长四丈五尺,纸扎龙头,布制龙身,选空旷之地搭龙棚二座,高一丈八,距十八丈,龙棚之间由若干绳索相连,中间悬一圆球,取“二龙戏珠”之意,两龙即系于绳索上,龙身内置灯数盏,龙棚中人力绞动绳索,二龙即可上下左右作飞腾状,地面上则由十数人舞动老龙,上下配合。参加活动者数十人之多。入夜,灯月辉映,锣鼓喧大,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在弥漫的硝烟中,老龙小龙上下腾飞,或二龙戏珠,或双龙拜母,吼声震野,煞是壮观。
“妹妹,好看吗?”岳思敏问。
“好,我这是第一次看这么精彩的表演,真是好极了。”灵儿兴奋地说。
“那边还有更好看的呢,咱们看看去!”岳思敏说。
“好啊,听姐姐的。”灵儿说。
二人拉着手向铁棍表演的地方走去,铁棍,又称抬阁,以幼女着丽衣扮装,缚股于铁棍之上而舞,下以八人或十六人或二十四人抬之。要求所有抬阁人以统一节拍上下起伏,带动阁上演员舞动。又有背棍,又称背阁。背棍由上中下三截构成,有直顶、旁顶、活心等样式,分单人棍、双人棍、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