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们要盖屋子,不能动,做吃食的人也不成,来回爬山要体力尤其下山还要背黄连年岁大的也不成;

这样吧,年岁大的妇人留家里做吃食,其它的妇人和一部分小子们去。”

“另一部分小子和姑娘家们去捡橡子和栗子,栗子离羌活近,隔两天去收一波种子和羌活。”

“橡子栗子一捡几大筐,怕是姑娘家和半大小子们抬不动.....”

沈清一一安排道:“毛笔工坊的砖瓦再有三五日就够数了,先腾几头驴出来,驴适合走山路,做几个木架子,两边放上筐子,人只要牵着驴就成。”

“好!”会议成员应道。

驴子一次能驮三百多斤,这是汉子们也没法做到的!

而且不管是陡峭的山路还是狭窄的小路,驴子都能走的稳稳当当,简直太适合山里。

“捡满了就送回来,山顶挖黄连的也别太晚,半下午就下来,和橡子栗子一起由驴子驮回来,空着手走人也松快些。”

“好!”

半下午就回,扣除上下爬山的时辰,挖黄连的人最多能挖两个时辰,两个时辰采挖的黄连应该不会太重,能有力气背到半山腰,而到了半山腰有驴子接应,亦能减轻劳累。

“送回来的橡子栗子药材统一安排人晾晒、统一清洗切片,卖的银子和换回的粮食,按照各家各户出的人力按比例分配。”

“成!我赞同!”

“我也赞同!”

每家人数有多有少,出的人自然也不同,而且上山必须要成群结队才安全,放在一起按人力分配最公平!

既不用争抢又不用担心单独行动家人安危,还能出人多的多挣,不吃亏,可谓考虑到方方面面了。

沈清最后道:“等第一批药材和橡子粉好了,我就去城里,能卖银子的卖银子,卖不成银子的换粮食。”

听到银子和粮食,在场所有人只觉得辛苦劳累也不算什么了。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怕吃苦受累后没有丁点回报。

只要有一点收入,对于只能土里刨食的他们来说已经很好很好.....

江二爷开口道:“磨盘只有一个,之前磨东西时都要排队等,等橡子要磨粉时等的时间怕是更长;

我想着何不一道置办齐全?这些是村子上每户人家都要用的,卖了药材的银子将这些必用品全部买回,余下的银钱再统一按出的人力分配,如何?”

沈清一万个赞同。

秦婆婆提议道:“咱们下一次去城里,也能把打水井的匠人请来了,如今家家户户不缺银子,干脆每家打上一口水井,这样用水也很方便。”

除了关家,他们哪户人家不是十几二十口人?

光是早晚洗漱都要不少水,倘若几家共用一口井,那早晚都要排队才行。

都是拿的出二两银子的人家,是以秦婆婆的提议立即得到了赞同。

“好,你们看看还有啥需要买的,咱们趁着外出一起买回来!”

“最好再置办一些公中的东西。”

......

当天下午开始,整个村子从原本忙到脚不沾地,直接升级为忙到起飞!

恨不得走路都带小跑。

下午去山顶来不及了,但去山腰处捡橡子和栗子还是可以的。

正好今天停工,驴子全部空闲下来。

木架子虽没做出来,但麻袋还是有的,捡好了扎紧袋子搬到驴背上即可。

几十人出动,一下午的时间就捡了十几麻袋回来。

栗子不用清洗晾晒,当场每家按人数分了。

沈清家分了一整麻袋。

霍冰江水将一小部分栗子切开,不管有虫没虫全部扔进鸡圈里,等吃完的栗子壳再清扫出来烧锅。

翌日早起的霍冰看到门口的一大筐新鲜水润的梨,惊呆了。

她转身,正巧看到小姑和娘出来,忙道:“娘,小姑你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