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命菩萨灶王爷的神位, 供奉糖瓜, 让灶王爷吃了甜甜嘴儿,上天后在玉帝面前为自家多多美言,祈求来年?丰衣足食。

入乡随俗, 杨蔓娘家自然也不例外。

一大早起来,伴随着?巷子里噼里啪啦放爆竹的声音,孙伯和孙婶就已经开始除尘, 将?前后院儿都打?扫的焕然一新, 又现?包了小年?必吃的饺子。老二杨世林贴好窗花和对联,在灶台上摆了糖瓜、灶团儿、麻糖这些供品。

杨蔓娘起床也没有写?稿子, 而是和放了年?假的老三杨盼娘一道?,将?书房也打?扫了一遍,又给幽影和白绾绾洗了澡, 一家人?祭了灶王爷之后, 吃了饺子,孙伯夫妻去大相国寺还愿,杨蔓娘便换上新衣裳,和老二老三一道?赶着?牛车去逛街, 顺便置办年?货。

不像现?代, 年?都是二十九三十才开始,很多公司都二十八二十九才放假,在大宋, 人?们的生活节奏慢,对于?每一个节日都非常的重?视和投入,所以,从二十三小年?便开始过年?了。

牛车才刚上了御街,便感觉到了浓浓的过年?气氛。两边的铺子也都贴上了春联,换上了各色漂亮的彩色灯笼,卖撒佛花的,卖韭黄生菜的、卖兰芽的胡桃,和泽州饧的,还有那小摊贩卖剪纸窗花的,卖糖瓜果?子的,还有唱戏杂耍的,赶着?马车牛车置办年?货的,去裁缝铺子里做过年?新衣裳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杨盼娘是个闲不住的,坐在牛车上不时地掀开帘子往外瞧,瞧见?新鲜有趣的,便忍不住高声起来。

“大姐,你?瞧,那边打?野呵的小戏幡子上挂的是十七郎,是在唱你?的戏啊!”

宋朝的曲艺和娱乐业非常发达,所以也催生出了卖艺人?的等级,水平最高的自然是在皇宫里,其次闯出一些名头的便是在瓦子勾栏这样的固定场所里卖艺的,再次一等便是在茶馆酒肆里唱曲儿的,那些水平再次一等,技艺逊色的便只能在空地或者广场上流动作场卖艺,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刮风下雨就得收摊儿,所以,这一类人?被民间戏称为“打?野呵”和“雨来散”。

杨蔓娘顺着?老三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瞧见?不远处大相国寺外的棚子下面,有民间伎艺人?在演出。

“唔,扮相不错。”

杨蔓娘远远的瞥了一眼?扮演十七郎的男子,微微一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