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生多数家境不好。
若无扶持,以后如何?,就不好说了。
现在?朝廷把他们发掘出来,不让他们为俗物操心,天赋骤显。
汤仪忽然觉得手里的文章全都沉甸甸的。
天下间的人才,说多也多,说少也少,但都需要伯乐指引。
皇上的新政,确实极好。
汤先生兴奋道:“其他文章呢,快写看完才是。”
三月初一,这一整天,国子?监学?官等人都在?阅卷。
文科的试卷评个优劣,实在?是太?难了。
幸好祭酒让他们糊名誊抄,否则再看看学?生的名字,肯定更难做抉择。
五十六个人的成?绩,终于?定下排名。
后面的其实还好,第一也还行。
第二到第十名,竞争的太?激烈了。
大?家的文章各有各的优点,实难分出伯仲。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当中。
第一的脱颖而出,更是赶来看热闹的翰林官员们好奇。
这国子监月考第一,真的那么确定?
汤仪笑道:“来,你自己看。”
那两篇文章递给?对方,只见题目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题目出自《论语》,其中意思很明白,看到事情却不管,不是真正的勇。
再看文章开篇。
圣人以取义望天下,而激其本明之心焉!
“好开篇!”翰林学士赞道,“开篇便振聋发聩!”
这意思是,圣人是用?义来取得天下,从而激其大?家的本心。
这本就是圣人推崇。
文章下面,则阐述义跟勇之间的关?系。
用?词并不拗口,观点却极为新颖。
从小义大?义,再到时事政治,还有实际的建议,比如士风涣散,百姓生活不稳,应该如何?以义行事。
可以说,这是一篇不仅有文采,还有实操的文章。
“以雁门关?兵祸,谈到朝廷招揽贤才,从本经出发,再切合时事,如此才干,妙啊。”
“这是谁的文章?”
考试文章共计两篇,只看这第一篇,翰林学?士便断定他必为第一,至少好奇这人是谁。
别?说他好奇了。
汤仪也好奇啊。
其实他心中闪过一个名字,
但是不是那个小子?,还要再看看。
毕竟这文章有贯穿日月之气,实在?太?少见了。
可文章结构之严谨,又觉得不是一两年之功。
祭酒再次提醒:“先看看下一篇文章。”
方才是四书?文章,下一篇为五经。
而题目只有一个字,《理》。
这题目出自中庸第三十一章。
上下文为:“唯有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
看到这个题目,别?说翰林学?士,就连汤仪都撇撇嘴。
谁出的这种题目,实在?是过于?抽象议理。
可这题目,考的就是基本功扎不扎实。
对于?上一篇好文的笔者来讲,这种题目并不会在?他的舒适区。
如果说上一篇文章的外放的,张扬的。
那这一篇文章需要平和?跟理性,以及抽象的概念解释,不需要那么契合实际。
对很多读书?人来说,能写好前者,后者就会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