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进去打扰,而是候等在学堂外头,看着散落在周围的简陋房子沉思。
大雍人不习惯住大帐篷,无论多艰难,都要堆石头架木头的造一个稳当当的家出来。
这些房子在内州只有穷困人家才会住,在这里,却成了难得的安稳之所。
五年时间,他一定会改变这里。
好房子会有,热闹集市也会有,人也会越来越多。
韦彦之从未担心过义坤州会守不住。
他相信天子扶摇直上的巨翼,一定能庇护到这里。
所以刚到义坤州三个月,他就筹建起一间学堂,认字识数有助开化,读书明智才能识礼。
开荒放牧之余,有个地方教化新州百姓,是善事,也是幸事。
因为,在这里为边疆娃儿开蒙的是他昔日的同窗柳子淮。
还有柳子淮的爹,柳长临。
柳家一家如今已经在义坤州落户,成为这里的夫子之家,颇得周围人尊敬。
当然,这得是没人知道他们过去才有这样的境遇。
柳家离开江南后,一路北上,开始并无胆子到新州居住,而是在幽州停留了一阵子。
结果被人知道他们就是京都柳家后,直接被赶出了幽州。
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住在幽州最宏伟的那座镇北候府的少主,就是明嘉公主的未婚夫。
他们到了卫家地盘,自然不被卫家人待见。
不轰走他们难道还留下来碍眼不成。
第216章 谋生,不长记性
柳家被赶出幽州,一度心灰意冷。
但回头无归途,只能随波逐流,跟着回流的边民去新州落户。
却没想到新州的州官是认识的人。
有个靠山在这里,他们没理由再去别的地方。
果然韦彦之用上了他们。
筹建的学堂属于官府管辖,一个学生半只羊的束脩,交给夫子补贴生活。
这学堂有四十几个学生,都是以前没有机会念书的孩子。
一部分为边民孩子,一部分为伤残将士的孩子。
伤残将士有些在牧场有稳定职位,新州要发展,官府鼓励这些将士携带家口来这里定居。
给出的优惠政策相当诱人,比如将士的家属可以免费获取定额土地并免税五年,还优先获取粮种和畜牧许可。
这样的条件吸引到一些家境困难的家庭。
在老家土地少,四季劳作都未必能饱肚子。
俗话都说树挪死,人挪活。
换个地,说不定能翻个身,从此能吃饱穿暖。
虽说乡土难离,但为了团聚,为了能吃饱穿暖,有人会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来新州。
所以这么一个小学堂,一开始就招揽到几十位孩子入学。
柳家父子靠着做夫子,一日三餐有了着落。
花光了老本的他们算是避免了做乞儿的下场。
柳子淮上完今日的课,出来看见穿着官服的韦彦之,神情略有意外。
“韦大人。”他连忙上前行礼。
“柳夫子。”韦彦之背着手点点头,颇有官范。
在新州,他们的关系并不为外人所知。
只当是偶然结识,柳家人因为读过书,所以得知州赏识,才聘了做学堂夫子。
而柳家来这里落户的原因,对外说是家道中落,家里什么都没了,才不得不到新州来谋生。
四周围的人都信了。
因为大家都是冲着新州免税三年田地便宜这样的好处而来。
“不知韦大人有何吩咐?”柳子淮恭敬的问道。
能在新州遇到韦彦之,是柳子淮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乍然看到新州的州官居然是韦彦之时,还以为韦彦之是不得天子看重才被贬来这等蛮荒之地。
那一瞬间他不受控的有些幸灾乐祸的念头。
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