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个时候才公布出来,是要等种着参薯的大缸送入京。

这大缸快马运不了。

还有,他们知道扳倒谢氏一族会引起朝堂极大反应,在这个时候利用其他消息来覆盖,影响会大大减少。

现在这场面证明对策不错。

替谢氏一族发声的人,已经被牵走了注意力,开始对海外产生出浓厚兴趣。

天子就此机会重提开海之政,朝臣这次倒是反对得少了。

亩产两千斤的参薯还没种出来,但看着从大缸里挖出来的参薯个头,也可估算出其产量惊人。

有此等高产农作物在大雍铺开种植的话,大雍百姓何愁饿肚子。

大雍军队也不用担心粮草续不上。

一安百安,利国利民。

海外带来的物资财富和参薯物种的引进,让朝臣们意识到,大雍的改变,只怕是才刚刚开始。

随着参薯引进的消息传开,也引起百姓轰动,京都粮价再次下降。

大雍即将开海的消息也让京都民意沸腾。

京都第一大豪族的陨落,反而成了细枝末微的消息。

为谢氏喊冤的门生门客折腾了几下,发现引不起多大作用后,只能叹气收场。

大雍学子听说谢氏一族竟然纵容粮商抬价发国难财,对他们原有的尊崇,变成了鄙夷。

利欲熏心的世家豪门,一身铜臭味儿,已经不配清高的学子们仰望。

再加上查出谢氏一族违反律法之多,更是让人瞠目。

只要触及世家利益的一切国策朝政,谢氏一族几乎都视若无物,不是阳奉阴违就是背道而驰。

比如先帝为了增税补充国库,曾经清查士族过多免税土地挂靠。

谢氏一族超出律法所规定近千倍免税土地,依然不纳税。

连理由都欠奉,还无人敢对他们非议。

再比如,大雍朝廷规定不能近亲同州府为官。

但谢氏或父子,或兄弟,或叔侄,竟然在多个地方上成为上下属,形成家族式治理地方。

大雍有几个州府,成了谢氏的小王国,在这些地方,家主的命令比天子的政令还好使。

这次要不是出动禁军以及调派地方上的兵力,未必能顺产捉拿在外为官的那些谢家人。

他们确实有造反的本事和意图,只是还未准备充足,就被天子先下手为强。

这些事被揭发出来,不管学子还是其他民众,刚开始对谢家倒台还有同情,最后都剩下唾弃。

拔起树大根深的谢氏一族,天子提前一年开科举选人才,成为了理所当然之事。

武将在开疆拓土,文官需治理扩大的国家。

开海引财富,开贸易,百姓谋生路子增加。

这些能看到的改变,让大雍的读书人都踌躇满志。

谢氏陨落的震荡,在大雍一重接一重的新政令下,显得风小浪微。

都在天子可控范围内。

第180章 在意,把握机会

随着粮价一降再降,以及各项好消息传播,京都百姓的口风发生了转变。

当看到有奏折反映民情赞圣上英名之言时,慕玄度发觉自己并没有自己所以为的那么不在意名声。

他在意死了!

上次出宫听到百姓都是怨言,对他当政毫无信心时,他心堵得很。

这次看到终于有百姓赞他英明有魄力,那心跟喝了糖水一样甜。

果然,自己也免不了俗。

能流芳百世,谁想遗臭万年。

穆玄度看着赞誉自己的几份奏折傻笑不已。

然后鼻子又有点发酸。

治理一个国家,要付出如此多的心力,自己壮志满怀且足够年轻尚且觉得累。

那老头子未到花甲就病死,他能理解一些了。

进入十月,京都深秋,未入冬。

乌古按兵不动,镇北军决定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