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1 / 3)

在广州这两年多,虽然有老同学照应着,但从头再来的苦也没少吃,尤其是前半年,奔波之下的令谦,整个人瘦了有十多斤。王松看他这样,心里很不是滋味,几次跟他说不用这么辛苦,自己可以给他安排一些轻松的活。但令谦却刻意减少和王松的接触,一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对于王松的帮助,他已经很感激了,比起公司其他初来乍到的新人,他的吃住条件已经很优越了,这已经让他省了很多钱,也免去很多后顾之忧,工作上的事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王松给自己开绿灯了。靠人情是走不远的,也让人看不起。王松了解他,知道他自尊心强,也就由他去。

工作上的辛劳令谦尚可承受,但内心的孤独却不那么容易排解。独在遥远的南国,不再像过去那样抬抬腿就可以见到父母和儿子。对于家人的思念始终牵扯着他的神经,忙起来倒不觉得什么,可一要入睡,那份乡愁就开始搅动他心底所有的酸涩,击退他的睡意。

他想着等工作稳定后可以把父母接过来小住,南方温暖的气候,很适合老人。又想着也许老两口故土难离,未必愿意来。倒是可以把虎子接过来,在这边上学,一来这边的教学质量比老家县城学校要好一些,另一方面,儿子在自己身边,也算是个家了。最好虎子小学一毕业就接过来,这样在这边直接上初中,也省去了两边小学教材不同步的麻烦。

于是,他开始留意起这边的入学事宜。户口是个大问题,省外务工人员子女来这边入学手续不是特别好???办,可供选择的学校也十分有限。公司里其他省外过来的同事,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将孩子老婆留在老家,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王松知道令谦的想法后,说自己儿子所在的学校倒是可以办理借读,但费用很高,并且考高中时候可能会受一些限制,搞不好到时候还要回老家考,很麻烦。不如再考虑考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实就是如此,令谦虽无奈,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这样虎子在老家上了初中,父子只能寒暑假见上几面,平时只能靠电话联系。

经过头半年公司和码头之间的不断奔波,令谦对于运输组的业务已经十分熟悉了,和物流公司、外贸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也熟络起来,渐渐积累起一些人脉。王松也开始给他安排一些规模更大、更加重要的业务,令谦也一直完成得很好。一年后,经由王松举荐,公司领导层表决通过,令谦被任命为公司运输部主管,开始主抓一些业务。

事业总算开始有了起色,令谦的干劲也更足了。也许上天真的不想亏待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和虎子分别一年半后,王松有一天找到他,喜气洋洋地说,听说省里已经着手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了,可能不久的将来,虎子就能来广州上学了。令谦半信半疑,打电话给令如,问她们那里有没有类似的消息,令如说完全没有听到。于是令谦也就没敢抱太大的希望。

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个传闻真的落地成为事实。市教育局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人数以及生活区域做了统计,与区域内各学校进行合作,给各学校分配了接收名额,以保证务工人员子女能就近入学,费用、升学待遇和本地学生一样。

令谦听同事说,这是为了吸引外来人才,加快大城市建设的步伐,广州作为南方重要城市,在这方面算是先行一步,难怪令如他们都不知道。这下可好了,虎子终于能够到这边上学了!

虎子这个暑假来广州后,令谦特意带他去定向入学的学校附近转了转,问他感觉这里怎么样,如果转学过来好不好。虎子很惊讶,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到广州上学的事。令谦说,那你现在有一整个暑假的时间可以考虑,如果可以,下学期就来这里读初二。

在回老家之前,令谦又和虎子就是“是否转学”这个问题又谈了一次。虎子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令谦不再把他当成孩子,而是像和一个平辈那样,把自己和秀莹离婚的大致缘故、抚养权归属、为何来广州、这两年打拼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讲给虎子听,也说了这边教学水平要高于家乡,在这边上学不光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