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4)

,车子启动那一刻,令如看着车窗外系领导挥手送别的笑脸,欲哭无泪。那一刻,她知道了什么叫“听天由命”。

学生们都很兴奋,车子刚开出不远,车厢里就一片热闹。身边的刘振华问令如是否去过曙光厂。听到“曙光厂”这三个字,令如下意识地皱了一下眉,随即摇了摇头。显然,唐冠杰连同他的单位,在令如这都成了禁词。

刘振华丝毫没有注意到令如的异样,反倒来了精神,去过几次曙光厂的他似乎觉得有必要给同伴普及一下知识,就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那个厂子的前世今生,哪年建厂,员工多少,历届领导都是谁,省里哪个领导就是从这个厂子出去的,师大过去都和他们有怎样的合作......

令如对他讲的这些完全不感兴趣,要不是出于礼貌,她早就叫刘振华闭嘴了。只是,在听到他说厂里现在有上千名员工时,令如心底的侥幸感似乎又增强了一些,上千人,一定不会遇到,哪能那么巧!

“大概要多久能到?”令如打断了刘振华的“演讲”。

“呃,最快也要两个小时吧,照现在的速度,不止。”

“好的,谢谢。我昨晚没睡好,要眯一会儿。快到了叫我。”令如说着把身子往座位里陷入一些,头靠在车窗上,闭上了眼睛。

“哦,好,没问题。你睡吧。”

刘振华终于停止了对曙光厂的介绍,只是,刚刚安静了几分钟,就又和附近座位的学生聊了起来。令如无奈地笑了笑,心想这人精力可真够旺盛的。 她微闭着双眼,车厢里散乱而雀跃的说笑声不断入耳, 她的心也跟着毛毛躁躁的。昨晚没睡好是真的,可现在,令如并没有一丝的睡意,她只是不想再听刘振华在她耳边聒噪关于曙光厂的一切。

安全起见,大客车的速度并不十分快,晃晃悠悠地往前开着。闭目养神了一会儿,令如微微睁开眼睛,看向窗外。这是一条陌生的路,客车所过之处,旷野和农田交替出现,偶尔可见一些散落其中的平房。立夏早已过去,今天恰逢小满节气,满目的绿已经足够让人心旷神怡,而某几片赫然入目的油菜花田,更是引得车上学生惊喜连连。

也许是今日阳光太好,车窗边的令如在暖阳的笼罩下,看着那葱茏的绿色和灿烂的金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当窗外偶尔出现一些农家和零星的农人时,令如猜测着这些人何时到的此地,为何在这里扎根,过着怎样的生活,她想起母亲曾讲起过的她和父亲的老家,想起母亲话语中、神情里对故土的怀念,那个鲜活于母亲口中的村落应该就像窗外景致这般古旧却又充满生活气息吧,不,应该比这要更好,不然为何母亲说起它时,眼中的光芒都柔和了。

她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们兄妹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还用毛笔将那两句诗写下来,贴在书桌前的墙上。彼时的令如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偏爱这两句话,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突然明了,无论是母亲讲述往事时的那份柔情,还是父亲笔触间的缠绵,为的都是青春已逝的感慨和故土难离的缱绻。那些对父辈的不解,终于在自己成为父辈的路上一点点解开。

两个多小时的路途,令如是在半梦半醒间度过的,脑海中安静的过往,车厢里喧嚣的现在,一半梦境,一半真实,她自己就是那道分界线。就在令如觉得毛躁的心绪渐渐舒缓下来的时候,刘振华碰了一下她的胳膊肘,笑着说,“孟老师,该醒醒了啊,目的地要到了!”

可不是!令如看向窗外,旷野和农田消失不见,柏油马路、住宅区、厂房渐渐多了起来,令如提了口气,刚松散下来的精神,又瞬间紧张起来。

车缓缓地停了下来,司机师傅大喊了一声,“曙光厂到了,下车吧!”

刘振华率先跳下车,组织陆续下车的学生排好队,令如留在车厢里提醒学生们带好东西,当她随着最后一个同学走下车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工厂大门让她一阵恍惚,令如瞬间记起了寒假的那一天,惠珍阿姨和洪琴阿姨的到访,以及那张被母亲悄悄放在自己桌上的照片,照片上唐冠杰身后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