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2 / 2)

各方势力,表明自己能够平衡的急切。

一种想要参与政事的急切。

而最后一项,是楚睿最不能容忍的。

楚睿到了三十岁时,都还是太子,三十二岁方才登基。在此之前,他跟在父亲身边学习了十年,父亲才敢放手让他学习如何理政。

国家大事和祭祀、秋猎这种事不同,一旦你急于求成,就会功亏一篑。社稷事关千万百姓的民生,一个不慎,很可能就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场面。

他原想着,自己至少还能活上个十年,楚承宣十五岁被立为储君,学习十年以后,到了二十五岁,性子定下来了,儿子也有了,正好适合继位。

然而这才三年,他就迫不及待了。

是因为晋国公和江家一直站在他的身后,让他产生了某种错觉?

还是因为他的东宫属官优秀的太过明显,让他真的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小朝廷”?

若说这世上最熟悉楚睿的是谁,莫过于皇后张摇光。她第一个敏感的感觉到了皇帝对太子优秀的不安,便强硬的要求自己的大儿子对皇帝要表现的更为谦卑、更为孝顺。平日里和大臣们也要少些来往。

但他身为储君,皇帝身体不适,甚至不能上朝的情况明摆在那里,即使他不来往,也会有无数人往他身边簇拥。

楚睿是很能忍的人,对于这种不满,他从来不在太子的面前表现出来,但他却不动身色的调动太子身边的得力助手,甚至将东宫的四位宾客调任了三位,换上了自己身边的心腹。

名义上是皇帝对太子的恩宠,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