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面擀成条,煮熟后摊晒风干,加上提前调制的高汤粉,一份“军用干面包+速泡面”组合便成。干燥后封布袋,烘过再包盐包、调料。

“这玩意儿只需一壶热水,三刻钟就能吃,连锅都不用刷。适合行军打仗、守营不便。”

宗辞听得入神:“那你这东西取个名字吧,总不能叫‘水泡面条’。”

“我想好了,叫‘冲冲面’。”洛云京振振有词,“你一冲,它就软了,一泡就能吃冲冲冲,打仗也能冲!”

宗辞笑弯了眼。

除了方便面,福满楼那边也没落下,她添了两个新菜谱:

一个是“瓦罐鸡汤饭”,将米、鸡肉、药材同置小瓦罐焖煮,一人一份,香浓省事;

一个是“香锅酥皮饼”,表皮酥脆,里面夹着蘑菇、牛肉末和炒蛋,便于携带,军中亦能做干粮。

一日黄昏,宗辞从府学归来,进门便看到洛云京正蹲在灶房前,抱着一叠纸张琢磨。

他走过去,低头一看,上面赫然写着:

“洛氏制造·军用系列之三:防水布、折叠桶、腰挂药包、暖脚石、便携食盒……”

宗辞无言地盯着她半晌,最终叹了一句:“我都下学了,你还在忙,你是要跟我好好恋爱,还是来开军需工坊的?”

洛云京咬着笔杆回头笑:“两样都做,谁能拦我?”

第133章买人

最近宗辞每日去府学念书,洛云京一面要去‘大小姐的茶’研究新品,一面还要将方便面的方子实验的更加适合军中使用,有些忙不过来给宗辞送饭,便想着要买两个丫鬟。

于是翌日一早,洛云京就跟宗辞一起出门。

她在府城认识的人不多,很快她就找到刚来时租院子的牙行,推门进去,就有伙计迎了上来。

洛云京作为现代人之前是有些抗拒买人的,不过后来想想就当作是签工作合同便好了许多。

牙行的院子不大,但人不少。

伙计一边领着洛云京往里走,一边笑道:“姑娘是要人伺候家事?今儿正巧来了几个干净的婆子和小姑娘,您瞧瞧?”

洛云京点头:“要一个年纪稍大的,做饭、烧火都熟的;再要一个年轻些的,听话、手快,最好聪明伶俐些的,我好教她做点茶饮的小事。”

伙计立刻吩咐小厮去后院叫人。

不多时,院里来了五六个人,穿得干净整齐,各自站定。洛云京打量了一圈,最终目光落在一个四十上下的婆子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身上。

那婆子自称姓张,年轻时在大户人家做过二十年厨事,会做家常饭,也伺候过病老。她面相不坏,利索不多话,眼神里有分分沉稳。

小丫头叫栀子,是南方口音,家里卖身还债,说话轻声细语,一双眼机灵机灵的,一问便知识字不多,但记性好,做事麻利。

洛云京笑道:“你能做什么?”

栀子规规矩矩得回:“小姐吩咐的,都能学着做。”

她想了想:“我手巧,扎花结、包茶包、擦药膏、描花样……小时候偷学过些。”

洛云京当即拍板:“就你们两个,跟我回去。”

账本一签,押金一交,牙行的伙计满面笑意:“洛娘子果然识人。”

回府后,洛云京一边指挥婆子张妈收拾厨房,一边把厨房里乱七八糟的草药、茶叶、半成品调料统统规整了。

“张妈,你先把柴火点上,我要的是米饭要松软、菜要热,能热就不准凉着上桌。”

“栀子,厨房有一样东西放哪,你先跟着我记一遍,这几天先别动手,记住最要紧。”

两人点头应是。

不出半个时辰,厨房里炊烟升腾,锅勺碰响,灶前热气升腾,一碟清炒黄芽、一道红烧豆腐,还有一小锅山药炖鸡,饭香四溢。

洛云京站在厨房门口,觉得过起了有人伺候的日子也不错。

她一边擦手,一边转身往后院药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