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就知道了。”
苏桐顺着店老板指的路找到了那间铺子,掀开门口厚厚的棉帘子一看,就明白了店老板为啥挠头了。
说是中药铺子,只有一面墙放了装药材的百眼柜,前面摆着一个不大的柜台,上面放着几个泡着药酒的玻璃罐,顶上放着酒舀子,供人称散酒用的。
旁边还挂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回收”二字,上面写着山里常见的几味中药材,不过价格都极低。
铺子另两边也设有柜台,却卖着些针头线脑布头,甚至还有些山杂百货,整个就是一杂货铺。
一个穿青布棉袄的青年坐在柜台后面,见有人进来也没起身,只恹恹地问了句,“买啥?”
“抓药。”
苏桐答了两个字。
那人似是身体被锈住了似的,慢吞吞地起身,像是费了很大的劲才站了起来,瞟了苏桐一眼,道:
“有方子么?”
苏桐正在打量百眼柜上写的药材名称,正待回答不用方子,就见那青年从旁边扔过一沓纸,“自己看,要用哪张?一张另收两毛。”
苏桐接过那沓纸,才发现是一沓药方,每张药方的一角用红笔标注了“感冒”“咳嗽”“腹泻”……诸如此类常见病症。
通常中药铺子里都会有一个坐诊开方的中医大夫,根据病人的症状开方抓药。
像这种把方子提前写好的……倒是不曾见过,不过看这店里的情形,怕是也请不起一个坐诊的大夫。
把常见病症的方子开好放在这里,村民来抓药的时候便可以凭症状来找对应的方子,倒是省了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