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3)

“专业的事情最好交给专业的人士来处理。师公您如果出的是学术类的书籍,交给教育出版社会更好,因为这一块是他们的专业领域。但是回忆录和随笔,是关于您个人的过往数十年生活的一个总结和缅怀,还有这些随笔,他们都是您的孩子,难道不值得更好的对待吗?”

叶老微微闭眼,犹豫了片刻就果断放手让陈馨去处理,并让自己的助理协助她,需要什么直接提供就是了。

陈馨很认真的对待叶老的这两本书,她花了三天的时间,一字一句的读完,并作出适当的修改。除了个别错字别字外,内容上的润色基本没有,尽量保持叶老本人的风格。

除此之外,她在联系自己知道的,国内做这类出版物比较优秀的两家出版社的编辑后,还打算找几位跟叶老地位相当或相差不远的老教授们给叶老的书写序和跋。

这些人选的确定,最好是请自己老师曹教授来负责,他跟着叶老二十多年,对叶老的生平和交友了如指掌,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

曹教授一听自己老师要出回忆录和随笔集,简直比他自己写书还激动,当即就说联系人写序跋的事情就交给他了,然后如果需要其他的帮忙,尽管使唤她韩师兄。

转头就开始批韩师兄,说人陈馨才过去就帮师公大忙了,他跟着师公二十年就知道玩就知道玩,简直没个正形。反正韩师兄被劈头盖脸一顿抱怨之后,乖乖的打电话给陈馨,讨了联系宣传的任务。

韩师兄家里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但是应该跟出版社这一块儿有点关系,本来还比较端着的南方出版社在一天之后主动联系了陈馨,来找她的还是个主编。

陈馨内心也更偏重南方出版社,毕竟这个出版社因为地理位置和周围人文环境的缘故,做这一类的情感类书籍经验十分丰富,而且他们出版社的美工相当不错,以前陈馨出版的好多书都是交给南方出版社在做。不过现在时间不对,也不知道她后来的那个编辑在没在这里,或者说还有没有这个情感丰富细腻温柔的出版编辑的存在。

在跟主编南哥确定了内容和相关事宜后,陈馨装作不经意的问了一句,南哥想了想告诉她自家出版社没有她说的那个人,应该是别人给她说错了,又说自家出版社的其他编辑也很好,只是这次出版的作者是叶老,他很尊敬叶老其人,所以才亲自跟她洽谈。

这话的可信度只能打个七折,但是陈馨也不会去戳穿,而是非常感谢南哥的示好。两人又聊了些其他的内容,很明显能感觉到南哥对陈馨的态度从之前的彬彬有礼但稍显客套,已经进展成现在的随意随和。

另一个出版社也在当天下午晚点时候跟陈馨联系了一下,不过这个出版社估计还在转型的初期,从国家单位转变成市场经济做主导,来联系她的那个编辑语气十分生硬,态度也不温和,似乎觉得他们为个人出书是很没面子的一件事。

陈馨也不想得罪对方太多,只是说大家对宣传这一块的理念不合,这次就算了,下次再找机会合作。她才说完对方就挂了电话,挂断之前陈馨似乎还听到对方低骂了一句,意思是她在浪费对方的时间什么的。

对于这种人,陈馨都懒得去计较,分分钟将之划入黑名单。

整理书并花不了多少时间,之前叶老的助理就已经初校过一遍,陈馨又再度校对了一遍,还把稿子按照出版要求进行了再次整理,之后就将之打包发给了南哥。

出版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漫长的过程,还好,因为叶老这本书并非教育资料,审核没有那么严格,估计半个月到一个月就能交版印刷。印刷出来之后,陈馨跟韩师兄想的是在书店做一个易拉宝的推广宣传,设计宣传语这么高难度的事情,还是交给曹教授去负责吧!

国内出个人回忆录的也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社会名气才会出书,像叶老这样的老学者,在学术圈子里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在社会大环境里,没多少人知道他老人家的名字的,所以如何宣传,如何让读者想要去了解这位老人的一生经历,就需要一个好的宣传语去调动读